对于深圳学生遇到的2020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题,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茹清平做了评析。
今年,2020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中选出“感触最深”的一个,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读书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这类特定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在"三重语境"中开展对话与交流。”茹清平认为,考生应在材料语境中与命题人对话,力求“准确表达”;交际语境中与同学们对话,力求“得体表达”;在文化语境中与时代对话,力求“大气表达”。
他认为,准确表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文侧重围绕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中“感触最深”的一个谈,讲清楚为什么“感触最深”的是他,他对“我”,对我们当下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其二,力求开掘出齐桓公、管仲、鲍叔各自的“亮点”。如齐桓公的志存高远、宏图伟略、心胸宽阔、宽恕信任、唯才是用、知人善任,鲍叔的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唯才是举,管仲的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大公无私、责任担当等。其三,符合发言稿的要求。
“在交际语境中,考生要与同学们对话,力求"得体表达"。”茹清平认为,考生唯有清楚自己进入了怎样的“交际语境”,才有可能“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得体表达具体可用以下因素来衡量。其一,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是班级同学中的一员,“我”是讨论会的发言者、倾听者。其二,眼中有“同学”,是观点碰撞,不是自言自语。因此,作文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讲清楚自己为什么对某一位人物“感触最深”,另一方面,通过审辩式思维,讲清其他两位为什么不能让我“感触最深”。其三,材料主题具有层级性和多元性,没有谁是真理的拥有者,因此,可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可将其他同学的观点视为“异端”,要把握语言分寸。
茹清平认为,作文的材料虽取之于古代人物事例,但要古为今用。具体地讲,可从以下维度思考。其一,我“感触最深”的这位,其核心人格品质于我、于我们同龄人、于我们追求“中国梦”的当下有何意义和价值?其二,以史为鉴,这些人物如何呼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开掘出历史人物对现实的关照。其三,“文章合为时而著”,行文时要打通作文与阅读、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盘活平时积累的材料,力求接地气、有生气。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整理)
新闻推荐
一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领域的巨头,另一家则是号称不入股、不控股、不上市、不贷款的“不差钱”国民调味品牌老干妈,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