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年过去,深圳的发展恰如奔流不息的江河,虽有蜿蜒曲折,却仍然一路奔腾,汹涌向前。
视野往东,绿峦叠嶂、山海相映、百鸟翔集、海清沙幼……今日之盐田,已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经济颇具规模、生态优美宜人、社会安定祥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滨海城区。
在盐田这片热土上,蝶变的岁月里上演了无数个逐梦故事。一代代建设者们为城区发展作出贡献,一批批创业者们努力实现“产业兴盐”的梦想,珊瑚保育者们则守护着他们热爱的那片海洋……
为讲好盐田区与改革开放的故事,南方日报与盐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区40年,我为什么爱盐田》系列人物报道,展现盐田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印记。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张秀娟统筹:杨磊
“我是梅沙的一条"小鱼",加上梅沙的"沙",所以大家叫我"鲨哥"。”作为梅沙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杨旭聪从小与海为伴,对脚下这片土地和海洋有着特殊的情感。
“小时候,我们住在大梅沙村,每天下海玩耍是我和小伙伴们主要的娱乐项目。”杨旭聪说,“那时候的海水清澈,海底的珊瑚成群成片,鱼儿五彩缤纷,珊瑚群成了童年最美的"花园"。”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片陪伴“鲨哥”长大的海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开发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珊瑚在90年代后期几乎消失殆尽。
出于保护盐田海域生态的初衷,2012年3月,在杨旭聪的倡议下,旨在维护区域海洋生态的梅沙海洋环保义工队挂牌成立。他和几位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力。
义工队成立后,每当夏季的周末和节假日,当市民涌向大梅沙亲海戏水时,杨旭聪团队则忙于打捞漂浮在海面的垃圾。假日过后,他们又忙碌于下海打捞沉入海底的垃圾。起初,义工队只是开展简单的海洋保洁工作,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和队伍的壮大,他们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注册成立了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业务覆盖海洋保洁、海上救援、游泳培训、海洋科普等方面。
近年来,以杨旭聪为带头人的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种植了数万株珊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里。
在几年前一次下海清洁海底垃圾活动中,杨旭聪团队惊喜地发现珊瑚群竟重现梅沙海底,种群数量比前些年有了显著的增长。“珊瑚的重现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得益于盐田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几年才慢慢开始恢复。”杨旭聪说。
杨旭聪深知,珊瑚对于海洋,就好像是陆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保护珊瑚是为了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也是为了保护海岸线。”他说。
旺季的大梅沙迎来众多游客聚集,对梅沙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海底的珊瑚很有可能得而复失。如何保护梅沙海底这块“瑰宝”?杨旭聪团队开始启动珊瑚普查工作。经普查,在梅沙珊瑚覆盖的2.5平方公里海域里,他们发现了43种珊瑚,其中包括较为珍贵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万花筒珊瑚、脑型珊瑚等,还有3种为珍稀品种。
珊瑚普查不是目的,通过普查行动引起社会重视,最终形成官方和民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合力,才是杨旭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的期许。“我想让下一代也能看到我们小时候的海洋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要做多一点,再做多一点。”
杨旭聪团队开始引入人工干预的方法,力求提升梅沙海域片区珊瑚的种植量,加快修复梅沙海域珊瑚生态系统。
这种设想得到盐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5月,首届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梅沙国际珊瑚节成功举办,来自世界潜水联合会、亚洲潜水联合会的潜水运动员、潜水爱好者和来自20多个国家的环保志愿者、公益倡导者在梅沙聚集,共同探讨珊瑚保育和海洋环境保护。在那次大型活动中,杨旭聪和志愿者们在大梅沙州仔岛附近种下了近600株珊瑚苗。
“未来,我希望州仔岛能成为一个珊瑚岛,成为盐田发展滨海旅游的又一靓丽名片。”杨旭聪说。
新闻推荐
鸟瞰盐田区云海学校。“云海智造”受到教育部领导点赞。云海社团软式垒球队夺取全国冠军。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教育与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