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批“募师支教”志愿者出发仪式现场。深圳商报记者陈锡明 摄
深圳商报记者 李红 张妍
昨日下午,深圳商报大厦一楼大堂爱心涌动。
在第27批“募师支教”志愿者出发仪式现场,12位身穿橙色T恤的志愿者代表格外醒目,他们是传播知识的使者,也是传递爱心的使者,将肩负着“募师支教”的使命分赴青海、湖北、江西、广西和广东等地乡村学校支教。
给孩子们送上素质教育课程
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的韩青玉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他的家乡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县泉口镇。“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我努力求学,先后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读完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后,成为青海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10年后,又继续求学,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
教育改变了韩青玉的人生。韩青玉希望通过支教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来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乡村孩子。“城乡教育目前最大的差距在"课外",就是音乐、体育、美术这些素质教育。”两个多月前,他萌生了要回门源县支教的想法并进行了调研,“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门源的学校都建立了"少年宫",配备了电子琴、古筝、二胡、架子鼓等乐器,却没有专业老师开展相关课程。”
这让韩青玉想起了上小学时的一个故事,当时的体育课就是给学生发个足球、篮球,让大家自己玩。有一回,老师买回4个足球,结果一堂课就踢破了两个,“另外两个足球直到我小学毕业都没再见到过。”韩青玉说,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再缺乏这些物质,但专业师资还是很匮乏。
韩青玉把自己的想法跟他所在的民盟青海师大支部盟员沟通,得到了一致认可。大家说:“就算没钱也得干,利用寒暑假去门源给孩子们上艺术课。”可现实是,门源很多小学都是寄宿制,因为学生家距离学校太远,假期孩子们基本不可能返校。
韩青玉想到寻求公益基金的支持,在机缘巧合下,他了解到“募师支教”行动并争取到成为第27批志愿者的机会。
韩青玉团队共招募到14人加入此次志愿者行列,基本都是美术、音乐和体育专业毕业生,李平便是其中一位。李平开办了一家艺术培训机构,要为近200名学员备课、授课,可他还是愿意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参与支教。“我们准备每周一至周五,选一天时间去门源为孩子们开展素质教育。”李平说,希望能够多带出一些老师来,这样即使是自己的支教结束了,还能培养出更多的师资“种子”。
名师课堂来了一对“父子兵”
今年“募师支教”行动创新启动了读创名师课堂公益计划,邀请深圳乃至全国名师录制课堂视频,通过读创新闻客户端循环播放,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随时随地获得名师的指导。
9月10日来到现场的5位名师代表中,有一对“父子兵”。爸爸黄光检是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儿子黄橙是深圳中学教师、深圳市乐队协会秘书、深圳中学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及常任指挥。
说起支教,黄光检可是把“老手”,他是深圳援疆支教队第八、第九批队员,2016年至2019年连续3年在深喀第一高级中学任教。“刚到新疆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要让说惯维语的孩子理解汉语的意思,必须放慢语速。”黄光检说,接下来就是气候关,同行的老师有的因为干燥总是流鼻血,幸好自己很快适应了。
“援疆支教的幸福比困难多。”黄光检此话一出,立即引来另一位名师代表、深圳中学教师、市中学地理兼职教研员钟茜的赞同。钟茜表示:“在喀什的日子过得特别快,转眼间一年半时间就过去了。”黄光检为此主动申请延长支教时间,他说:“最欣喜的是能带出不少老师,看着自己带出的老师纷纷出成绩,非常欣慰!”
钟茜今年刚结束援疆支教工作,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喀什市特区高级中学,今年有两位学生在高考中考取了全疆前十名,进入“双一流”大学。
另外两位名师代表,田春利是深圳市石岩公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陈彦伶是深圳源泉朋辈辅导教育中心创始人,近10年通过心理课程帮助全国近20所中小学的留守青少年。他们的名师课堂聚焦心理健康,鼓励乡村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也希望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尽可能多地关心孩子。
新闻推荐
募师支教 为爱再出发 第27批募师支教志愿者分赴五省区支教 读创名师课堂公益计划启动
昨日下午,第27批深圳“募师支教”志愿者出发暨读创名师课堂公益计划启动仪式,在深圳商报大厦举行。深圳商报记者陈锡明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