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秧子
吴艳萍
支教档案
罗湖区翠北实验小学
语文教师
支教时间:
2018年8月—
2020年1月
支教单位:
新疆喀什市第十八小学
(民语学校)
从小吴艳萍就在杂志上看到过许多支教老师的故事,埋下了“支教”的种子。2018年得知有机会去新疆支教时,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刚到喀什市第十八小学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她所带的班级有48个孩子,能与她进行简单口语交流的5个手指就能数完。她还要做班主任,恰巧辅导员又外出一个月,所以,她一开始很茫然。
由于学生听不懂她说话,她只好把上课内容尽可能化繁为简,作业全在课堂上完成,并提前录制好简单口语或儿歌微课,让孩子晚上在家跟着读,跟着说,跟着背。最让她感动的是,一开始很多家长都没有微信,但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尽最大努力配合。她走访了班上大部分孩子的家庭,对他们的学习进行针对化的沟通和辅导。
刚入学的第一次统考,学生的平均分只有48分,到她离开时,班级平均分基本保持在八十多分。“48个孩子,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坚持学习。这对我而言是最宝贵的馈赠。”前段时间新疆发生疫情,孩子们还跟她视频通话,说他们会好好学习,以后要来深圳找她。“我等着你们,一定要来!”吴艳萍告诉屏幕一端的孩子们。
支教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吴艳萍说,在深圳长大的她之前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但当她在喀什接触到很多的本地干部、援疆干部,接触到常年坚守积雪边关的国门战士,接触到翻越巍巍昆仑山脉修路、送电的工作人员,当从前只在新闻上听到的字眼,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她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心情,什么词才足以形容,只能说,我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感到自豪”。
新闻推荐
罗湖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