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瞭望
医用一次性耗材不能重复使用,否则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感染。然而在利益驱使下,有些人却铤而走险。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某医院两名医生,凭借不足50支一次性手术专用耗材的冷冻消融针,为该医院的患者共212人次做手术,共收取了患者603支冷冻消融针的费用。近日深圳罗湖区法院披露了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例。最终,这两名医生双双获刑。
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若被重复使用,可以让违规操作者获得巨大的非法利益。比如在这起案件中,一次性冷冻消融针一根的价格为9000多元,重复使用一次,就意味着要多收9000多元,涉案的两名医生因此累计获利近600万元。真可谓,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
除了图利,图方便也是耗材失守“一次性”底线的重要原因。2017年,浙江省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操作中重复使用一次性吸管造成交叉污染,部分治疗者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这起重大医疗事故导致该院院长等多名领导被追责,同时引发舆论对一次性耗材重复使用现象的关注。
另一方面,耗材“一次”变“多次”,监管起来又十分困难。手术关起门来进行,别说外部监督人员,就算与手术无关的医务人员也不能随意靠近手术台,在此背景下,医生的一个小动作就可以完成“掉包”。非法获利巨大,监管又存在盲区,两方面结合在一起,足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
其实,管用的监管办法不是没有,只是还需要建章立制。比如,手术室虽然“闲人免进”,但每台手术都配有器械护士,器械护士的重要职责是在手术前后逐一清点每样摆上手术台的器械和耗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手术物质遗留患者体内,二是查看器械和耗材是否合乎要求。假如在此基础上,明确器械护士具有监督医用耗材使用情况的职责,就可以对无良手术医生产生威慑作用。
还有更管用的监管办法,那就是,让每件医用耗材都具有单独的电子监管码,依此对耗材的流向进行跟踪,并由此建立耗材信息化追溯体系,然后将之统一纳入医保部门的监管范围。若如此,不仅一次性耗材反复使用很容易败露,而且虚开发票等行为也没有操作空间。
反复使用一次性耗材,不仅让患者花钱买到有风险的“旧货”,而且让医保基金重复支付,无疑是对患者和医保基金的双重危害。因此,务必出台针对性的监管规范,并借助信息技术等举措,降低监管难度、消除监管盲区,倒逼一次性医用耗材坚守“一次性”底线。
◎罗志华 医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龙冠斌通讯员刘雪莹)近日,玉塘街道组织全体公职人员和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等120余人,开展党工委理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