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琳 (深圳市名班主任,福田中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优秀讲师)
案例情景
场景一:
躺在沙发上看手机的父亲对儿子说:“你下楼去给我拿一下快递。”此时,儿子正准备做一个小实验。“爸,你不能自己去拿吗?我正在忙着呢,我也有我自己的事情啊!”这时,爸爸顺手把沙发边上的拖鞋扔向孩子,“还敢顶嘴?反了不成?”
场景二:
妈妈一边做午饭,一边告诉孩子:“吃了饭赶紧去休息。”刚放学回家的孩子立刻表示反对:“我不睡!吃完饭后要回教室写作业。”妈妈生气了:“我不就是为了让你好好午休一下吗?你中午写作业怎么休息?下午上课怎么有精神呢?”
有的家长一说起孩子“顶嘴”就气得咬牙切齿,他们恼羞成怒的根源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冒犯和挑战。原来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孩子,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失去了掌控感。但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顶嘴”的内容,是否真的有道理呢?
顶嘴还是表达
“顶嘴”是自认为有“话语权”的大人对“孩子表达自己观点”贴上的一种标签。当孩子表达出自己与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时,部分家长会感觉对其失去控制感,觉得自己被顶撞、被反对,丧失了权威和地位,很没面子。所以,不去思考孩子表达背后的情绪,而是一味地镇压,最终让亲子沟通陷入僵局。
场景一的孩子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当时要做实验,觉得父亲有时间完成这件事情。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尊重和理解。场景二的孩子只是不同意妈妈的安排,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想利用中午的时间写作业,然后在教室里午休,对下午的听课效果不会有什么影响。从以上两个场景可以看出,父母如果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交流对象来看待,认真倾听孩子背后的需要,而不是指使和命令孩子,就会对孩子多一些理解。
“你必须马上去做。”“你必须听我的。”“你不准……”等类似的语句最容易激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抗,语气中充满暴力和权威,不考虑具体的场景和孩子的情绪,心中只有自己,这是对儿童权利的剥夺。
挑衅还是成长
家长们会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学习压力的加重,“顶嘴”现象越来越频繁。“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就不按照你说的来。”其实,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萌发的表现,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顶嘴”是因为他开始有质疑,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观点,他觉得父母是最安全的,所以选择父母作为自己“发声”的初始对象。因此,“顶嘴”不是孩子对家长权威的挑衅,而是意味着孩子的长大。
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孩子“顶嘴”的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再对家长的权威言听计从,不再被动接受长辈的指示和安排,这是进步的表现,更是自己独立的开始。这不正是作为父母想要看到的吗?孩子不是属于家长的,他永远是他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
改变孩子还是改变自己
孩子不是“顶嘴”,他只是想表达与父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而已。这时,父母需要放下面子,认真想想自己是不是过于强势、过于控制,是不是自己的要求不符合孩子目前的现状、是不是自己的观点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可能没有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表达有误,观点可能也落后了,不好意思,你有什么想法呢?”如果想让孩子自信、从容、大胆、有领导力,请学会后退,允许孩子“顶嘴”。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许依妍)如何帮助残疾儿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怎样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残疾儿童康复进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