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慈妹 (福田区天健小学教师)
情景回放
小俞是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小小年纪,已经近视200多度,眼镜早早地架在鼻梁上,让他的眼睛显得无神。上课时,他常心不在焉。相比高刺激的电子产品,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才能获得成就感的学习已经无法吸引他的注意。下课时,他最喜欢和同学讨论最近玩的游戏,甚至和老师交流,也时常追问老师喜欢玩什么游戏,仿佛在他的世界里只剩下游戏了。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调查统计,随着学段的提高,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上学日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为43.24分钟,周末使用的时间更长。从报告中不难看出,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学习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沉迷游戏的孩子数量日渐上升。对此,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首先,家长要做好示范。在孩子面前,尽量不以玩手机、电脑作为消遣方式。
当下,每个人都逃脱不开互联大网。在路上行走时,经常能看到低头玩手机的成年人。大人尚且挣脱不开,更不要说孩子了。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捧着手机、电脑,不管是玩游戏还是刷视频,都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认知:大人可以一直玩手机,为什么我不行?教育不是人类学习的第一方式,模仿才是。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因此,要想孩子不沉迷于游戏,家长首先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对手机“上瘾”。正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教育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父母都是在看书、读报、运动,那么不需要唠叨的说教,孩子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受到来自父母的感染。
提供活动,积极陪伴
其次,家长要更多地陪伴孩子,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沉迷游戏是想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此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对孩子而言,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爱,孩子便会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快乐和归属感,而玩游戏是最容易获取快乐的途径。
作为家长,要多去了解孩子的爱好,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将他的注意力从游戏中转移出来。如果能将孩子的愉快情绪和“运动”“下棋”等事情联系起来,孩子也就不会整日沉迷在游戏带来的快感中无法自拔了。此外,父母的“有效陪伴”也会带给孩子极大的归属感和满足感,让孩子不必到游戏中寻找安慰和支持。
合理使用,正向引导
最后,家长要理性对待网络,引导孩子科学合理上网。
《游戏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简·麦戈尼格尔对游戏有这样的定义:“游戏是拥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规则、良好的反馈机制、自愿参与的一种活动。”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精神会高度集中。为了达成游戏中的目标,孩子会努力理解游戏中的规则并记住,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会学着妥善处理。这在不知不觉间锻炼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记忆力、反应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家长也不必视游戏为洪水猛兽。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规划好游戏时间,约定在上学日不能玩,周末时可以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上网时间;在孩子玩游戏时,家长最好能陪伴左右,甚至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评价,比如说:“今天你在记忆游戏规则时特别专注,说明你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孩子。”“你今天能在规定时间结束游戏,真是一个守规矩的好孩子。”以此不断强化孩子的优点,从而让孩子在面对游戏时具备自觉性和自制力;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网络并不只有游戏,指导孩子开发网络的正向功能,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时事、学习网课、观看电影等,让孩子在探索网络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方壮芳通讯员刘天冉)10月16日上午,2020全国双创周深圳活动暨第六届深圳国际创客周系列活动——洞悉未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