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所的番茄育种创新团队培育美味番茄。BT领袖峰会大鹏新区展会现场。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的马铃薯和马铃薯种子。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热点,深圳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增长达22.8%,目前已形成了以南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双核心,其他片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11月19日,在2020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位于深圳东部山水相连的坪山区与大鹏新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
在同期举办的2020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上,记者看到了能带来马铃薯产业绿色革命的现代农业创新技术、世界最大的国家基因库、因助力全球抗疫而海内闻名的火眼实验室……这些高精尖的生命健康科技项目正在深圳东部聚集,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未来可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轩慧
创新技术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
在展览会上,一大批高精尖的生命健康科技项目扎堆展示。其中,记者惊奇地发现了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新的一份题字:“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是颠覆性创新,将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
这一被袁隆平院士誉为马铃薯绿色革命的现代农业创新技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农业基因组所”)。
该研究所目前落户于大鹏新区,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共同打造的现代创新型研究所。据介绍,该所目前在蔬菜、水稻等重要农业物种方面的基因组学研究位居世界前列,获得各级科研资金累计近4.8亿元,发表SCI论文230余篇。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马铃薯等块茎植物都是靠切块繁殖的,但这项技术却让马铃薯也能靠小小的种子大量繁殖了。
据基因组所的科研人员介绍,为解决马铃薯育种周期长、薯块繁殖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产业难题,在农业农村部、深圳市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下,基因组所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即用二倍体替代四倍体,并用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繁殖,对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式进行了颠覆性创新,可将育种周期从10-15年缩短为3-5年,将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万亩种薯繁育用地,并解决1000万吨种薯储运难题。
所以袁隆平院士对这种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给予了上述高度评价,题字署名日期为“2020年11月8日”。
除了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基因组所还有其他不上创新性的现代农业技术。比如基因组所的番茄育种创新团队找到了影响番茄品质和风味的潜在位点,加快培育美味番茄,已经培育出“深爱1号”和“2号”番茄完成了DUS测试。
基因组所加快培育美味番茄
有了基因组所等科研机构为基础,未来深圳东部将崛起一条国际食品谷。
据了解,深圳借鉴荷兰食品谷“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动创新经验,编制了《深圳国际食品谷发展规划(2020-2035)》,将依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和国内外农业食品企业,以大鹏新区为创新先导核、以深圳其他各区为服务拓展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国内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为外延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食品营养健康领先示范区。
深圳国际食品谷将打造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年税收百亿元的全球知名农业食品复合产业聚集地。项目投资总额预估约1000亿元人民币,整体开发周期10年,分三期建设。
华大火眼实验室(气膜版)
累计全球建舱破百
广州日报讯(记者鲍文娟通讯员杨莹)记者从昨日开幕的2020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上获悉,华大作为受邀参展企业,展出了旗下多款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及专业核酸检测实验室全套解决方案。据了解,华大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并在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华大智造高通量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MGISP-960和远程超声机器人MGIUS-R3等亮相本次展览会。
当前,火眼实验室已成功助力国内国际疫情防控。5月1日,历经7天火速打造的哈尔滨火眼实验室(气膜版)正式建成,这也是全球首个正式投入运营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
据了解,火眼实验室已成为抗疫行动的“中国名片”,从中国走向全球,已在文莱、塞尔维亚、菲律宾、加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落地,成为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新冠疫情的“前哨”。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在全球已累计建设突破了100个舱,助力世界各地迅速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坪山区与大鹏新区
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在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坪山区与大鹏新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携手把深圳东部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示范区,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
在深圳生物医药产业“一核多中心”的特色发展格局中,坪山作为“一核”,是集聚发展主园区;大鹏新区则以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为依托,打造精准医疗先锋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下,两区通过合作发挥“1+1>2”的功效,将通过发挥两区发展生物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原始创新能力显著的潜力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关键共性平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区域有机对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样板。
合作亮点
围绕两区产业链补齐创新链
据了解,根据协议,两区将在4个领域加强重点合作:
一是加快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试验区,立足两区产业基础,遴选重点产业,深入研究梳理产业链,围绕两区产业链补齐创新链,聚集研发、生产、金融等创新资源和信息。
二是探索建立对外联合招商机制。加强两区沟通和信息共享,探索区间合作新模式,建立对外联合招商机制,共同争取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和平台落地两区、辐射两区,推动主要合作区域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尺度,维护两区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出现制造政策洼地、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
三是构建生物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依托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坝光国际生物谷、国家基因库、深圳坪山综合保税区、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等重大平台,联合向国家、省市层面申请政策突破和改革试点。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科研物资流通领域相关试点政策的延伸覆盖。
四是加快推进交通互联共通。强化两区交通联系,在两区之间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发挥坪山高铁站作为深圳东部交通枢纽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两区将建立高层定期会晤机制,把握合作方向,研究重大合作事项,争取每年形成1至2项具体合作项目,统筹推动重大合作事宜。
同时,以两区科技部门为牵头单位,按季度召开工作例会,共同推进合作事项的有序开展。
新闻推荐
全球首发的SA模式毫米波小基站、一次性电子胃镜……坪山“黑科技”亮相高交会引关注
本届高交会坪山展区以“蓝天云海”的动态效果,呈现出回归淳朴本真、漫步云端未来的视觉风格。2020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