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左)与主持人南翔在活动现场。
作者与徐则臣(右)合影。
郑玄 文/图
12月5日,福田名家荟在福田区图书馆一楼沙龙厅举行。邀请的嘉宾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此次分享的主题是“时间与河流”。以他的茅奖作品长篇小说《北上》背后的写作花絮为主线,讲述京杭大运河上发生的精彩故事。主持人南翔老师简短介绍后,徐则臣把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我在现场听得津津有味,很多共鸣和遐想纷至沓来,也得到了写作和为人处世的大启发。
徐则臣生于江苏东海,从小在大运河边上长大,因为自小亲身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有关于大运河的描写。龙华本土作家李玉说过:故乡是一个作家永远写不完的题材,对此我深以为然。徐则臣如孩子般讲述自己的童年,甚至有泪光隐在眼中,我坚信心怀故乡的作家才能把最真的情感跃然纸上。徐则臣如此,纵观路遥、麦家、迟子建、梁晓声等茅奖得主,字里行间中也都有对故乡的眷恋。我平时也会写关于故乡的文章,动情处,也会潸然泪下。
提起《北上》的酝酿,徐则臣说《耶路撒冷》完成后,出版社的朋友提出关于运河的描写看得不够过瘾,能否再专门写一部运河的作品?徐则臣灵光一现,立即开始着手准备。他仔细研读了六七十本专业著作,小说涉及的国内外地点他全部实地考察采风,搜集整理资料素材,历时四年,《北上》问鼎茅奖。听到这里,我无比震撼。正如歌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徐则臣的光环背后,同样是锲而不舍的艰辛努力。作为写作爱好者,我有类似的体会,我在写小说时,也会涉猎很多相关的资料,再融入自己的笔下,虽然很繁琐,却乐在其中。
《北上》创作时遇到过运河知识的瓶颈,徐则臣专门请教了运河专家,才知道运河徐州段改道的事,为保证小说严谨,他只好忍痛将某段文字全部删除。他带着惋惜又很快释怀,我同样深有感触。我在写都市小说时,有个桥段的逻辑性经不起推敲,我忍痛将1000多字的描写全部删除再重新来过,果然,重写的部分和原作对比,确实更胜一筹。我想徐则臣删除文字时的心痛一定和我很像,但收笔完成时的酣畅也一定同样妙不可言,优秀的文学创作更需要匠人精神。
小说之所以取名为《北上》,是因为中国地势北高南低,大运河的北上本身就是一种逆流中的自我挑战;同时也暗喻着文脉和精神之北。我知道“北”自古为大,才有了“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之说,如此一来,我眼中的《北上》更有奋发向上的含义。
说到历史,徐则臣和大家聊起了他眼中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魄力可谓震古烁今,而并非人们认为的“昏君”。有道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能做到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是合格的读者和写作者的必备素质。说到文学,他说四大名著都离不开运河的元素;运河把从前江苏境内的“坊市分离”变为“合一”,我马上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千古名句。
徐则臣坦言,中华文明说到底就是横着的长城和竖着的大运河。两者理清,中华故事就搞明白了,所以他才提笔写运河。是的,写作者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才不会迷航。
名家荟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我把自己购买的三本作品请徐则臣签名并与他合影留念。得知我是文学爱好者,他鼓励我坚持写作,写故乡和自己喜欢的城市,说这是一种最好的记录和致敬。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陈熊海)12月8日,福田区与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备忘录以及有关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