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街道群众文化学会会长吴赛锋。
深圳晚报记者 宋月白
作为深圳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深圳创业发展史,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的缩影。2000年的华强北人特别多,大家都特别忙,走路跟跑一样,那时的科技环境氛围已经很浓厚。
他第一部诺基亚的手机就在华强北买的,用了两三年。他是吴赛锋,《华强北40年影像记忆》策划、主编,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群众文化学会会长。他见证了华强北这30多年的发展,也见证了华强北的发展与变迁。下面,请跟深晚记者一起,听老吴讲述他眼里属于“华强北”的这本书。
2010年:“买电视机到华强北就对了”
20年前,吴赛锋的第一份工作是记者,跑了10年,主要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华强北。那时华强北有个东方明珠酒店,他会经常到酒店坐一坐聊聊天,喝下午茶之类的,因为当初有很多会议和活动都在东方明珠酒店举办。2000年的时候,华强北电子产品市场刚刚兴起,不像现在已经完全成熟,很多人实际上对电子市场没有太多的印象,但大家都知道一件事,“买电子产品到华强北就对了。”
老吴2010年12月从原来的单位辞职来到华强北,2014年成立了华强北街道群众文化学会。学会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邀请华强北的一些老人来讲述当年华强北的发展经历。包括在华强北工作和生活的老同志,以及一些年轻的创客,他们的故事都被记录了下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赛格老董事长讲的故事了。” 吴赛锋坦言,“他给我们讲得特别深刻,因为他是华强北发展40年亲历者和见证人,当年的赛格大厦是怎么建起来的,他当年到赛格的时候,又是怎么样通过企业改制转型,走上一个新的发展轨道,这些都是很宝贵的故事。”
2014年:从零打造“华强北好声音”
“2014年举办华强北好声音的时候,音乐圈我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从零开始去做一个从来没做过的事情,特别难。”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的活动呢?吴赛锋说,当年,华强北路因地铁施工围档,一些“华强北找不到北”“华强北空铺潮”等唱衰华强北的传言在坊间传播,这时候我们就想用文化的方式和力量,向大家传播华强北的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由此,就办起了华强北好声音。谈及2014年牵头办的“华强北好声音”,吴赛锋十分感慨。“选手从哪来?评委从哪来?这些都是问题。”实在没有人,老吴就混进各种各样的音乐、歌唱类的QQ群去招募音乐爱好者。截至目前,“华强北好声音”已经举办到第6届了,一直坚持把华强北好声音办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群众性声乐竞赛活动,为此,华强北好声音还专门设置了监审环节。而且每一届,都会将最新的科技融合到比赛活动中去,把中国电子第一街的科技元素融入到活动当中。
据了解,华强北好声音自2014年创办以来,将歌艺竞技与商圈文化娱乐相融合,为百姓打造“爱唱你就来,想唱你就唱”的自由音乐大舞台,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好评,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在深圳音乐圈的优秀歌手。“华强北好声音”作为华强北街道民生微实事培育的重点文化项目,其商标已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批准,其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现今,“华强北好声音”是深圳群众中最专业的歌唱赛事,也已经成为华强北商圈文化的一个标志和符号。
2018年:华强北40年影像亮相国际书展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影像记忆就像这座城市的年轮,是经济特区发展过程的缩影,是中国掀起改革开放大潮、引领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深刻变革壮举的生动注脚。
2018年10月12日,《华强北40年影像记忆》一书中英文对照版在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翻看着一幅幅记录深圳经济特区大街小巷的照片,吴赛锋告诉记者,《华强北40年影像记忆》以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深圳华强北商圈为切入点,通过收录的100幅历史照片,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华强北的变迁,讲述了深圳作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的故事,展现了深圳开放、创新、生机勃勃的面貌。提起书籍策划的过程,吴赛锋表示光策划就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每天要从数以万计的照片里挑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图片。
图书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首发,看到外国友人对华强北这样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十分感兴趣时,吴赛锋特别欣慰。这是属于华强北的故事,而这本书,还在继续写着。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畅通讯员温现青、曹斌)记者昨天获悉,2020全球5G应用大赛(中国·深圳)颁奖礼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