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元墩头自然村党支部党员值守疫情防控卡口。
受访单位供图
“走走走,去左邻右里音乐会占座位去!”今年6月30日晚,因疫情暂停演出165天的沙头角街道“左邻右里”音乐会,今年首次面对公众线下演出,让辖区居民接受了一次蒙古族音乐的洗礼。
人人家园无疫,方可城市无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深圳在全市范围内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全市早日实现无疫情、早日恢复常态生活。
面对疫情大考,盐田区沙头角街道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明确,部门协同、多方参与,权责统一、信息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践行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基层治理改革方向,在法律制度刚性和基层治理柔性平衡、党建引领无物业小区及城中村治理、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涌现出“网格妈妈”“网格爸爸”“跑腿小哥”等优秀社区工作者和“爱心守护”特殊群体,不断增强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撰文:张秀娟
立足“法治+人文”
探索法律制度刚性和基层治理柔性平衡策略
在沙头角街道元墩头社区调委会,日前成功调处了一起因棚改搬迁引起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并签下人民调解协议书。
自2019年盐田区启动全区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以来,沙头角街道园林小区被纳入其中。如今项目因搬迁产生赔偿,由此激发了小区业主与租客之间的租赁矛盾。因部分纠纷当事人分歧较大,矛盾逐渐升级,成为辖区和谐生活环境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得知情况后,沙头角街道党工委书记汪斌等有关负责人高度重视,要求元墩头社区调委会迅速介入、及时化解纠纷。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邻里关系打开双方心门,同时进行法律、政策宣讲,让言语依法依规、有理有据。调解员的耐心劝说,最终赢得双方当事人信任。“这场纠纷调解的成功,是沙头角街道以法治思维和制度为底线,发挥柔性治理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的缩影。”汪斌说。
通过探索实践,一方面,沙头角街道厚植法治思维,创新践行依法决策与依法行政,构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以“四个一”稳步推进法治街道建设;另一方面,沙头角街道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主张采用非强制手段处理公共事务,柔性治理策略被广泛应用在社会治理之中。
“柔性治理策略,是运用情感治理技术将当地居民联系起来,以服务化的手段激起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在汪斌看来,城区治理的重点应该从管理转化为服务,使城区管理寓于城区服务之中。这也是破解城区管理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新的城区治理理念下,需要从一元治理转向多元治理,形成社会共治的共识,需要从简单的行政管制转向更多的居民自治,强化城市居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
近年来,沙头角街道积极营造家的氛围,打造“左邻右里·守望相助”街区建设品牌,发放各类困难群体保障金和临时救助金400余万元,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113个,受益群众达3.2万人次。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我的社区我的家”“社区一家亲”等各类社区融合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新移民成为新邻里。
首创“阵地+驿站”
党建引领城中村、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
沙头角街道辖区内无物业管理的老旧住宅小区有多个,多处楼盘工地在施工,地铁8号线也从这里经过,管理起来难度不小。
为了提升社区精细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沙头角街道首创“阵地+驿站”模式,将党支部阵地与志愿服务驿站建进城中村、无物管小区,为群众提供休憩、充电、应急药箱等服务,建成两月余,已成为辖区党员群众的“加油站”。借助这一阵地,还组建了10支特色党员志愿者团队,分片包干,扎根基层倾听民意、解决诉求。
现在,在城中村、无物管小区城中,围墙倾斜存在隐患有人修、楼盘工地施工围挡挡住学校门口路面有人管,过去困扰居民的大小事情如今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驿站+阵地”模式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服务居民,形成了辖区居民“点单”、基层党组织“接单”、上级党委“配货”、党员志愿者“送货”的基层治理链条,丰富了城中村和无物管小区的治理手段和渠道。自该模式施行以来,居民小区治安警情降为零,环境得到改善。今年年底,沙头角街道被授予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十佳街道”荣誉称号。
建设好社区,发挥党员作用是关键。沙头角街道田心社区党委书记周予兰就带领社区党委成员率先探索“党建网格化”工作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在社区现有网格的基础上,每名党委成员挂靠一至两个网格,并在网格上组建“服务团”。每个“服务团”以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网格内的居民代表等为主体,由党委成员率队定时、定点深入各自联系的网格,开展“组团式”服务,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沙头角片区唯一一家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广北肉菜市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居民买菜走了十几年的老路被栅栏围住。社区党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上级沟通,后续安排好工作人员在路口处引导,向往来居民做好解释沟通。“社区党员办事想得全,很替我们着想。”一位刚从市场买完菜出来的居民说。
周予兰坦言,“党建网格化”工作模式使党员接触群众更密切了,服务群众更贴身了,党建工作开展也更加接地气了。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探索
协同共治,形成治理体系建设合力
今年12月,沙头角街道党工委荣获“深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沙头角街道切实发扬群众自治优势,凝聚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打通了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志愿者队伍是由活跃的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重要力量,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沙头角街道各社区分别成立常态化志愿服务队伍,自春节起便走街串巷,协助社区党委把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做细、做实。他们有的逐家逐户上门宣传和调查摸底,向租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有的在岗亭设置排查点严格管控,对出入人员进行人员登记和体温检测;还有的为外来返村人员送去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体温计、垃圾袋、口罩等一些基本保障服务。
其中,党员志愿者李广慧作为全省优秀志愿者代表出席广东省政府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并受到点名表扬。她说:“冲在一线是我们的责任。守护家园、保护居民身体健康,我们义不容辞。”
此外,沙头角社区推出的议事会、议政会、调委会“三会”和法治、德治、自治“三治”相结合的协调处理辖区矛盾纠纷机制,拓宽了民意表达空间,搭建起政民沟通互动的参与渠道,协商共议居民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今年以来,辖区共召开党群议事会27场,通过“民意通”和民意表达室等途径解决群众诉求850件,办结满意率达100%。
“现在,居民的麻烦事儿有人帮忙,遇到了纠纷有人调解,我感觉生活在沙头角很幸福。”盐田居民刘小姐说。
“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城区治理创新的最终合法性来源,也是评判城市治理创新的最终标准。”北京大学讲习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说。
从刚柔并济解决疫情防控下的治理难题,到党建引领无物业管理老旧住宅小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吸纳更多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沙头角街道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推动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新闻推荐
年度美育典范学校盐港中学:为美育注入灵性与个性 让学习充满魅力与动力
坐落在河边的学校、花园式校园、普职融通……这些具有美感、创新性的标签都集中在深圳市盐港中学上。作为国内首批探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