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深圳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龙岗区坂田街道举办。深圳市从2017年起全面推进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截至今年,全市已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
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杰介绍,此次将推进会地点定在龙岗,主要是因为龙岗在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扎实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落地。
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获赞誉
推进会上,龙岗、罗湖、宝安和盐田4个区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分别对本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情况、做法措施、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各区均在供需有效对接、扩大有效覆盖、实现资源整合、推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联动共享。
张杰在听取了基层文化单位关于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意见和汇报后,对龙岗区的文化建设工作表示高度肯定,赞扬龙岗文化建设工作扎实、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市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当天下午的考察活动中,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一同考察了龙岗区天安云谷科技艺术分馆和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天安云谷科技分馆是政企共建的社会分馆,该馆在坚持政府主导前提下引入社会力量,把各方资源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形成共建共享的美好局面,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政企共建的典范效应。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则在落实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以“人”为纽带,积极发挥文化指导员的引导作用,精准链接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群众文化需求,争做区、街、社区三级文化馆阵地的桥头堡。
在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的4层小楼里,歌声不绝于耳,层层给人惊喜。琳琅满目的藏书室整齐地收录了上万册图书,墨香四溢的书法室挂满了社区居民创作的水墨画,充满传统文化的戏曲协会有京剧、粤剧、豫剧等各类剧种的服饰装扮……考察人员在参观过程中交口称赞并拍照留念。张杰认为,坂田街道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工作做得扎实,做到了街道居民敢来、愿意来和想来参与活动的目标,没有大门紧锁,不是空壳子,是真真实实面向居民、亲近居民的文化中心。
据悉,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作为龙岗区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新示范项目,经过两年的重点打造和扎实推进,已成为深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的典范,被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全市进行宣传推广。
龙岗路径的秘诀在哪儿?
龙岗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刘德平在分享时谈到,为保障总分馆建设的有序推进,龙岗区印发了《龙岗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9—2020年)》,制定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标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度,探索出了总分馆建设的龙岗路径。
目前,龙岗区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区、街、社区三级全覆盖,并打破各层级壁垒,实现互通互联,形成设施、服务、资源的网络体系,服务范围一直延伸到社区,贯通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在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方面,龙岗区现有文化馆街道分馆11个,社区分馆111个,初步建成“1+11+111”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全区共投入53亿元新动工建设布吉、坂田北等7大街道文体中心项目;统筹调剂1100万元“民生大盆菜”经费用于保障优质文化类项目“点单式”配送。2020年,龙岗区新增1220万元,招聘122名工作人员进驻11个街道文化分馆及111个社区服务点担任文化指导员,总分馆之间实现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人员培训。
在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方面,龙岗区目前共有35家图书馆分馆,其中9个街道分馆、22个区域分馆、4个劳务工分馆,已全部加入全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龙岗区将建成以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分馆和区域分馆为骨干,基层服务点(社区图书馆)为网点,馆外流通点(社区图书室)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垂直管理的全区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2019年龙岗区又率先实施总分馆一体化管理体系改革,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垂直管理的龙岗路径。2019年和2020年共投入2219.4万元通过招标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由共建单位推荐、总馆任命分馆馆长,中标方招聘、总馆派遣分馆业务副馆长和管理人员。
张杰在会议中强调,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各区和街道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工作开展,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据了解,2021年,深圳计划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把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纳入市政府对各区的绩效考核,以龙岗经验等为引领和示范,以法制化和绩效评估的手段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
本版撰文:金永胜
本版摄影:朱洪波
新闻推荐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的持续流入,城市土地供应日渐稀缺,城市发展开始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以往粗放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