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特别喜欢这个图书馆”“第一支港人志愿者队伍带动了更多港籍业主参与社区建设”……日前,罗湖“双周发布”举行渔民村专场,罗湖区委宣传部、罗湖区委组织部、渔丰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联合带来“新时代新渔村”主题发布,以一个个发生在渔民村的真实故事,讲述渔邨社区居民感受生活环境改善、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从“先富起来”到“幸福起来”的过程。
据了解,渔民村位于罗湖区南湖街道,目前已诞生了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全国首批社区股份公司、农村城市化改造样板等多个城市发展标签。2019年以来,罗湖按照“标准+质量+示范”的思路,在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助力社区居民实现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
渔民村文明实践活动受欢迎,2个多月近万人次参加
一面总长350米的文化长廊、一所建筑面积约278平方米的村史馆,每一位走进渔邨社区的市民,便可从此读懂渔民村的历史,了解村民如何从改革开放前捕鱼为生、以船为家,到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渐上岸定居,而后通过搞运输、开酒楼等多种经营,使得该村成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全国劳动致富的典范,并在股权改革、城中村改造等创新尝试下,逐步实现“物质小康”。
近年来,渔民村还注重营造志愿氛围、深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小康”。罗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红班介绍称,近年来,渔邨社区成立了以村民为主体的民乐志愿者协会,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并在2020年10月起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即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图书馆为主阵地,整合村史馆、文化广场等空间资源,常态化开展“政治引领+教育实践+公众服务”三结合的文明实践活动。截至2020年底,该文明实践站共开展活动80余场次,参与群众近10000人次。
他透露,罗湖还将在渔邨社区探索建立文明实践积分制度,以现有义工积分制为基础,新增文明荣誉、文明实践得分等,根据积分等级予以多项激励措施。
说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说,2019年至今,村民们每到周一及重要节日,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我们想通过这种持之以恒的仪式,让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更多人的心里。”
社区治理怎么做?“基层治理分析会”、智慧系统上线
“自罗湖区委选择渔邨社区作为试点,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以来,有些故事已经慢慢沉淀到居民的记忆里。”会上,罗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宫雪以4个发生在渔民村的故事,现场分享了罗湖以渔邨社区作为试点,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整合升级,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AI摄像头成为社区24小时在线管家,港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探索等案例。
其中,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2019年以来,罗湖把渔邨作为第一个试点社区,将原本分散在社区里的社康、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进行一体化整合改造,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系统集成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实现下沉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社区的“物理整合”。
而作为罗湖以渔邨社区作为试点建立的社区共建共治平台,“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用于统筹协调条块力量,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居民关注的社区治理顽疾。具体来说,社区党委通过网络收集、实地走访等方式,把辖区党员群众关注的问题收集起来,召开“基层治理综合分析会”,牵头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街道相关部门,社区的工作站、居委会、社会组织,小区的业委会、管理处,以及驻点律师、居民代表等参加,对社区治理的各类难题进行问诊、分析、解决和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渔邨社区还运用了“黑科技”,以此实现社区高效治理。说到这,宫雪分享了渔邨社区里“93号AI摄像头”的故事,介绍其如何在1小时内,通过智慧渔邨终端“通知”街道执法队前往巡查处理早餐店出店经营的情况。她坦言,智慧渔邨系统建成使用后,AI摄像头可24小时监控重点区域,自动识别抓拍14类城市管理类事件,并派遣到相关平台进行处理。“在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实践中,渔邨社区形成了很多创新做法。”宫雪指出,接下来,罗湖将把渔邨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区,带动83个社区整体提升。
新闻推荐
(记者王斗天通讯员黄踊跃)刚刚过去的2020年,罗湖区南湖街道边检总站二大院棚改项目最后2户业主完成签约。至此,该项目取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