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心波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高级教师 ,福田区春晖家长学校优秀讲师 , 福田区首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当下,一部分比较传统的家长会对犯了错的孩子十分严厉,以要求他们向“正轨”上发展;而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犯了错,认为他们是年少无知,长大了就会懂事。以上两种,是家庭教育中的两个极端。
随心所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犯错,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严厉惩罚,则易引起孩子逆反心理,也会激发防御心理,为了避免被骂、挨打而撒谎。所以,把握尺度就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家长能有一个观念,做好两个步骤,掌握三个小技巧,就能较好地接纳孩子的错。既不打、不骂、也不伤情,维系好关系,又能教育好孩子。
一个观念
试错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孩子在家和学校犯各种小错误就如提前打了预防针,只有从小在家、学校学会如何解决犯错误所带来的后果,才能在长大后走进社会,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少犯大错误。
试错也需要一定的心理能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孩子,是因为以往犯错误时,被家长或老师严厉批评,激发了防御心理;为了避免再次试错而被责骂,就不再去探索和进行新的尝试,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再去坚持,不敢主动做事。
因此,不必对犯小错误的孩子进行过多的责骂,关键是引导孩子从犯小错中学会预见并承担此类行为的后果。
两个步骤
第一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扇门,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六个问题了解孩子对事件的看法——发生什么事情了?你的感觉怎么样?现在打算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应对?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你最后决定怎么做?
这六个问题是一个推进的过程,同时也让孩子有话说,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出口。通过孩子的描述,家长进一步了解这件事在孩子心中的原貌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感。
第二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承担犯错的后果。在了解事情之后,家长不要着急批评或是评判,也不要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可以从孩子的感受入手,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找到处理办法,再让他自己选择如何去做。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培养他的自主意识,这样对他以后为人处事也大有裨益。
三个技巧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当事情发生后,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和家长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问题。人的大脑构造决定了情绪一定比理智先出现。而人在激烈的情绪下是无法处理好事情的,因而我们才常说冲动是魔鬼。所以,当孩子正处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家长此时讲道理是没作用的,我们应先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可以让他放松身心,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有深呼吸,握紧拳头,再慢慢松开;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小运动等。
多谈感受,少做评价。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做评价,容易上纲上线,给孩子贴标签。一旦长期给孩子贴上标签,就会形成心理暗示,容易导致孩子往标签的内容上走。而双方谈感受,才是尊重自己和对方的基础。
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孩子一般不会无缘无故犯错,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我们要学会通过现象看到他的内在需求,从他的感受出发,才是解决问题及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此外,还要学着接纳孩子的错误。哪怕他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前犯了错误,还是有人接纳他,他的内在需求和渴望被满足了,情绪就缓解下来了,才能较好地处理发生的事件。
孩子都是在试错中成长起来的,家长正确看待、沟通并处理孩子犯错的问题,就能与孩子维系好关系,孩子们才敢和家长说真话。家庭的教育,才能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作用。
新闻推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博士记者蔡卫杨通讯员王剑深圳市福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