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向东 (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
《论人的成长》使我再次接触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和马斯洛是上世纪80年代涤荡我年轻躁动之心的精神导师。30多年过去了,再看罗杰斯在本书中以己为例的坦诚回忆,娓娓道来中,他似乎是一面镜子,照见我自己。
罗杰斯从科学的角度考察了生物体和自然宇宙,认为处于滋养环境中的个体具有建设性的实现倾向和形成倾向。他还从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家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科学理论中吸取营养:越是复杂的系统,自我超越潜能越强。而人就是个巨复杂的系统,罗杰斯结合自己和同事们的经验,将其用于解释人的自我成长:相信个体具有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倾向,这种倾向他称之为“个人中心取向”,是他整个理论的基石。这个理论基石是“性本善”倾向的,是对西方基督教传统中“性本恶”的批判。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治疗、促进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非评判性倾听、接纳、移情性理解和共情(同理心)等,均基于此。这些观念和方法在他对来访者(心理疾患者)的心理治疗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有趣的是,老子的话引起了他高度的共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各归其根。”最有效的治疗就是顺其自然,解放来访者的“性”和“命”,而不是去干预、指挥、教导和强求,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是行不通的。
从非指导性治疗,罗杰斯发展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教师不应该称为决定学生做什么的“教师”,而应该称为信任学生自我成长的“促进者”,学生也应称为“学习者”。促进者放弃了对学习者的控制,提供安全的、促进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学习者获得控制权;学习者自律并自己承担责任,学习什么内容不再由教师单方决定,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者和学习者一起决定。这样的教学,学习者会富有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深入而快速。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学习者得到有责任的自由时,却出现了困惑的、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罗杰斯也反思:在内心深处,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我的学生能够在促进的环境中自我引导?这个问题在当下学习科学的研究中已经基本得到回答,可以采取相当多的方法和策略去解决。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个人中心取向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把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颠覆了个底朝天。
回顾这30多年的从教历程,罗杰斯和老子——人本主义和道家思想影响着我的教育思想,指引着我的思考和行动。我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顺性化知”,即顺应学生美好天性,在实践性学习中活化知识为真智慧。读《论人的成长》时又翻了下《老子》,进一步发现他们是如此相似: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行无为之教,凝视学生自我成长。这该是多么逍遥的教育生活啊!
新闻推荐
南都讯记者颜鹏通讯员江仕平1月15日,龙岗区南湾街道民生工程之一的断头路桂香路正式通车,这是南湾街道为民办实事的又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