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福首席科学家周海林讲述公司研发情况。
安多福工作人员正在现场作业。
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文 钟华登/图
春节临近,深圳有一家企业却不敢松懈,正尽全力保障消毒液供应。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盐田区的深圳市安多福消毒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多福”),映入眼帘的,全是一派繁忙景象。“这样"连轴转"的生活从去年初就开始了。”安多福首席科学家周海林告诉记者,他们其实不希望看到产品供不应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多福成为全国单日生产含酒精消毒剂产量最大的企业,并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称号。
提高自动化水平,做到“停人不停机”
在安多福大楼中,记者看到一瓶瓶碘伏正在加紧生产、打包、装车。“这是手术必备的消毒产品,目前我们月产量在10万瓶左右。”周海林介绍说,“从这个车间出来的碘伏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除了碘伏,各种消毒产品在有序筹备中。
去年疫情暴发之初,对于消毒液的需求突然呈井喷式增长。正值春节,在大部分员工已经放假回家的情况下,安多福实现了一周恢复生产,两周日产量达到30万至40万瓶。
“从去年初开始,我们就不停升级生产设备,进一步提高车间的自动化水平,做到"人停机不停"。”周海林表示。
目前,来自安多福的数十万瓶消毒液已发往北京、河北等多个地区作为储备,避免出现去年“供不应求”的情况。
疫情暴发后的“快速反应部队”
安多福在预防医学领域已耕耘30余年,其消毒产品、药品、清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在深圳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2003年“非典”期间,安多福是北京传染病医院和小汤山医院的重要医疗物资供应企业之一。正是长期形成的职业敏感,该企业成为疫情暴发后的“快速反应部队”。
周海林回忆说,去年过年,当时留在公司的只有董事长吴岗、安多福创始人郭秀玲和自己3位高管。
疫情就是任务。大部分工人和员工都已放假,3人就率先投身一线,一边组织恢复生产,一边尽快把公司仓库的500箱共12000瓶医用消毒液捐往武汉。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物流。那几天,郭秀玲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停打电话联系运输。去年1月26日她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声音已经沙哑。捐赠物资终于在去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由中国邮政运往了武汉。
“我们去年大年初一发出返岗通知,所有员工都表示理解。到初三除了湖北地区,其他地方员工已基本到齐。”郭秀玲告诉记者。
回忆去年疫情暴发之初的应对,周海林仍历历在目,“年初二深圳相关部门了解到我们面临缺人、缺原材料、缺包装的困难,马上一路"开绿灯",初四原材料就到了我们手上。”
今年有望推出等离子体消毒设备
创立20余年,“万金水”是安多福专心铸“碘”的一个缩影。
1992年,郭秀玲注意到一项名为“安多福”的固体碘伏研究成果。
当时,只有少数国家能生产固体碘伏,进口成本高,“安多福”有望为我国打破技术垄断,由于生产条件有限,转化面临“难产”。为了保住这个“中国造”,郭秀玲毅然拿出全部存款投入研发,并于1997年在深圳市盐田区成立公司。
此后,安多福不断尝试将碘研究做到极致,除了研发用于可以杀灭病毒、细菌甚至是超级细菌的消毒清洁产品外,更首次将碘用于口服液中。“"万金水"此前用于治疗动物腹泻,当时获得了全球唯一一张碘口服液的药品资质证书,我们也是最早一批推出"可入口消毒液"的企业。”郭秀玲表示。
据悉,目前公司包括碘在内的各类消毒、清洁产品已多达200余种。
潜心研究消毒产品之余,安多福也将目光投向了消毒设备。采访中,周海林透露,公司已与深圳的一家企业合作,研发出一款等离子体消毒设备。与普通空气净化器不同,这款设备通过等离子风,可有效消除空气中的多种病毒。“两年前已有研发这款产品的想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这一进程,”周海林说,“我们预计于今年推出这款产品。”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吴德群通讯员樊俊杰)面对全球航运业停航减班、港口货运量同比持续下降的困难,深圳海关出台的一系列创新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