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在过去的5年中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同时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图为“百家上市企业走进龙岗交流会”龙岗营商环境介绍。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龙岗在过去的5年中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同时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平台总数5年翻番,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区前五,成为深圳市唯一的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深圳市30%以上;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完成治水投资391.6亿元,建成污水管网1887公里,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4437个;筹集建设公共住房7.29万套,数量居深圳各区之首……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龙岗的“十三五”成绩单印证了其在深圳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为“双区”建设贡献的力量。梳理数据发现,龙岗已展现出全新的姿态和面貌: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育供给量质齐升、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南方日报记者金永胜
1区域价值爆发
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第二
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典型城区在迎来价值爆发前,大多有迹可循,比如清晰的城市空间规划,或是腾退出大量的开发空间,抑或是创新人才、资源的大量积聚等等。而龙岗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经具备了这些品质。
2020年,龙岗制定了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绘制出一幅城市空间发展的蓝图。编制完成云创小镇、甘坑新镇等综合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布吉新城二次开发。在研究破解高密度建成区历史遗留难题的同时,多方规划产业空间建设,打造特色园区和集聚区。比如高标准推动坂雪岗科技城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有序推进罗山、岗头项目及深圳科技博览中心、龙岗国际艺术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基础。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扩容提质,深港国际中心、大运综合枢纽、深圳露台等项目规划建设稳步开展,高水平深圳“城市新客厅”已具雏形。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落户宝龙科技城,成为深圳市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特色园区。
城市空间的发展需要土地保障,龙岗健全从规划到整备、供应、监管的全生命周期土地管理使用机制,打造按需“随用随供”的产业用地标准库,制定高标准制造业用房建设五年方案,在广东省首推“定制化厂房”。出台土地整备“1+6”政策体系,探索实施“预整备”“先整备后统筹”“大兵团作战”等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出台公共基础设施三年用地保障计划,供应用地76.5公顷,超前三年总和。
龙岗的蓄力,使自身竞争力不断增强,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龙岗的蓄力,也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关注,并位居2020胡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第二。跨入“十四五”,龙岗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迎来价值爆发期。
2产业乘风破浪
招商引资62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800亿元
优质的产业已经成为城区发展的风向标。未来的“风”吹向哪里?不妨从龙岗现有的产业格局中寻找答案。
摸清方向,看清前路,方能乘风破浪。龙岗区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5G、AI、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腾飞插上翅膀。
2020年,深圳市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鲲鹏产业联盟、工业软件联盟落地龙岗。华南城获批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单位”,龙岗跨境电商运营中心建成启用。产业空间服务平台APP上线运行,并建立了重点企业及产业链挂点服务企业制度。
同时,龙岗加速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产教融合试验区规划建设。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项目。眼镜、珠宝、家具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翠绿黄金获得深圳唯一全球央行黄金熔铸资质。5G、AI等产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大运AI小镇一期动工,广东省5G产业园(龙岗分园)挂牌。
这些就是推动龙岗发展的那股“风”。与很多还处于价值挖掘期的城区相比,龙岗已经占据了领先的优势,清楚该做什么,也知道能做什么。
龙岗坚持“工业立区、创新引领”的发展思路,瞄准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开展互联网招商,组织百家上市企业“走进龙岗”,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走出去”招商,2020年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628亿元。
即使在2020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疫情的冲击下,龙岗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实现正增长。初步预计,去年龙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4800亿元,增长约1.1%;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784.6亿元,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额1321.8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0.1亿元,下降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0.4亿元、增长11.6%。
3科创资源裂变
新增国高企业287家,专利申请量超4万件
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落地龙岗,一批又一批国家级高新企业在龙岗孕育成长,资源的聚集必将催生资源裂变式增长。
以改革促发展。龙岗区积极推动区级重点改革项目83项,并主动承接国家级改革试点11项、省级改革试点5项,形成各领域改革制度成果200余项。同时,深入落实“强区放权”改革,有力承接市下放事权137项;深化“局区合作”,成为全市首个规划国土综合改革实践区。
同时严格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政策措施,为企业减免税费、社保、医保等超100亿元,减免租金4.6亿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落实深圳市“稳增长66条”“千百亿”等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计划、优化营商环境三年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三年方案、支持新产品采购政策,打造全链条营商生态。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龙岗对资源的吸附力持续增强。2020年,龙岗新增创新平台25家、总量达220家;新增创新创业团队4个、累计引进培育48个,居全市前列。省级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获批组建,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市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物联网与智能云等研究中心成立。
同时,新增国高企业287家,总量超2500家。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1%左右,专利申请量超4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505件,深圳市第二。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专利奖3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项。
资源聚集使龙岗创新迈着大步向前出发。2020年龙岗新增孵化器6家、科技创新产业园5家,孵化育成链条进一步完善。全国“双创”周深圳主会场首次落户龙岗,第十二届深创赛总决赛入围项目数深圳市第一,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等,一个个都是龙岗资源裂变的见证。
4民生品质在线
新增公办学位1.77万个,治理城中村304个
教育、医疗两大民生领域是深圳的发展短板,身处其中的龙岗也不例外。
一个区域的崛起,离不开人才的聚集,而办教育、兴高校是吸纳人才的良策。一座大学每年能为当地培养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对于龙岗来说,留住他们就留住了人才。而医疗、中小学教育是免除人民工作生活之忧的灵丹妙药。
2020年,龙岗在9大类民生领域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八成以上,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和深圳音乐学院规划建设顺利推进;坪地高中园和深圳科学高中足球学校加快建设,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落户。其中悦澜山小学等12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建成使用,新增公办学位1.77万个。在公办幼儿园建设上,新增公办幼儿园225所,位居深圳市第一。
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建设稳步推进,深圳市人民医院坂田院区、龙岗区骨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新增病床位1791张,新增省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在公众场所配备AED急救设备1352个,配备密度全国领先。
除此之外,龙岗在交通优化、环境改善、市容市貌等方面多头并进,取得了良好的局面。
龙岗的交通过去一直被广为吐槽,然而历史终将过去。2020年,轨道10号线建成通车,14号和16号线车站主体结构分别完成90%和85%,3号线东延和16号线南延及小运量轨道交通首期示范线启动建设。外环高速一期及坂银通道建成通车,机荷高速改扩建开工。“断头”十多年的碧新路北段等全线贯通,打通“断头路”21条。加快慢行系统建设,推进“机非分离”,建成12座人行天桥,13部天桥电梯开通运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
2020年,龙岗完成了304个城中村治理,升级改造40家农贸市场和250座公厕。完成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坂田南坑社区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园山西坑社区获评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深圳市最大的森林主题儿童公园在龙岗动工建设,雪象体育公园一期投入使用,新改扩建公园7个,打造一级花景大道5条、花漾街区7个。
2020年,龙岗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年,龙岗全力推动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行动,治水投入87.6亿元,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780个,新建、修复雨污分流管网172.5公里,在深圳市率先完成暗渠暗涵上盖及沿河建(构)筑物专项整治,全区40条黑臭水体通过市级“长制久清”考核。开展“利剑四号”等22项专项执法行动,PM2.5平均浓度降至20.3微克/立方米,达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1.2%,打造天安云谷等“无废城市”示范试点。
■延伸
八方面目标数据揭示
龙岗加速发展态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龙岗抢抓“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争先的关键之年。
1月27日龙岗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龙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实际执行时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1年,龙岗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记者注意到,2021年龙岗区将重点围绕科技、产业、综合改革、城区规划、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民生和政府建设等8个方面做好工作。
科技创新
新增国高企业200家以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创新人才发展高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聚焦亟须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推进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两家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建设,高标准建设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深圳龙岗智能视听研究院,为龙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能。围绕“5G+8K+AI+云”新引擎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新增国高企业200家以上。
产业强区
安排重大项目227个,年度计划投资472.5亿元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产业强区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全速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安排重大项目227个,年度计划投资472.5亿元。出台加快推进5G应用工作方案,建成5G应用示范项目9个以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对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
综合改革
打造深港合作龙岗样本
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利好,推动龙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提高改革综合效能。进一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规划国土综合改革,有序推动国资国企和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打造深港合作龙岗样本。深入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破除各类隐形壁垒,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深化“集团化”“联盟式”办学、办医,以先进带后进实现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医养结合”,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选取5个街道进行试点,探索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
城区规划建设
开工建设综合管廊2.7公里,新增海绵城市8平方公里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标一流开展城区规划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城区。高标准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全力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着力拓展城区发展空间。深入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瞄准“湾东智芯”,围绕“信息数字核”,聚焦“低碳智造核”,高起点推动“两城两镇两谷”发展,形成区域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围绕民生诉求、企业需求、交通效能,打通“断头路”10条以上。加快推进高压线下地,建成2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增燃气管网10公里、完成206个城中村管道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综合管廊2.7公里,新增海绵城市面积8平方公里。充分运用土地整备“1+6”政策体系,整备土地300公顷以上,加快已整备土地入库供应。拆除消化违建1184.5万平方米。
社会治理
建成10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完成200座以上公厕升级改造
持续提升城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龙岗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全力打造智慧龙岗。加快政务流程数字化再造,深入推进“秒批”“视频办”“免证办”,建成10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深化重大活动、重点场所“AI+视频”应用,构建精准调度、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大力补齐环卫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农贸市场“应改尽改”,完成200座以上公厕升级改造、全覆盖推进学校“厕所革命”。
生态环境
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低碳先锋区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之城。全面提升治水成效和供水保障能力,坚决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标准推进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推动氢能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低碳先锋区。坚持“宣传+执法”两手抓,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立完善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分类覆盖率100%。
民生事业
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1.86万个以上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在不断解决“有”的基础上,同时解决“优”的问题,实现民生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全面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快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坪地高中园等建设。建成14所新改扩建学校项目,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1.86万个以上。大力推进市平湖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6个市属医院项目建设;加快区第二人民医院等12个区属公立医院、10个社康中心项目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筹集建设公共住房1万套以上。
政府建设
确保“三公”经费压缩12%
坚持依法用权、廉洁从政、高效服务,把政府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加强效能政府建设,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建立项目化、清单化责任落实机制,强化“穿透式”监管,对工作一抓到底、必见成效。坚持“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确保“三公”经费压缩12%,公务费标准压减5%。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新闻推荐
四人妨害传染病防治拘役4个月 律师:民法典施行后,违反法定防疫措施不仅要戴“铐子”,还要赔“银子”
■深圳特区报记者戚金城居家隔离期间频繁外出,一人隐瞒致整个酒店清空,网上造谣传谣制造恐慌……2020年,全民齐心抗疫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