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华大车载式“火眼”驰援石家庄。
石家庄的华大医学实验室。
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
2月11日是牛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华大基因CEO尹烨也将迎来400天以来的第一个休息日。这天深夜11时,他在微博上写下一句,“内地基本无疫情。谢谢所有战友,陪我打满400天全场。睡一觉,明天继续犇哈。”
今年春节长假来临前,记者走访华大位于深圳盐田区的办公楼发现,这里比平时稍显安静。众多员工纷纷离深,却不是回老家过年,而是去了各疫情发生地,投入到最前线的核酸检测工作中。10小时搭建日检测量100万人份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是华大在石家庄创下的最新纪录。这样的“逆行”之路,华大从去年便已开始。
春节前的再次“逆行”
“去年此时在湖北,现在仍在河北,同时还在东北。”1月24日,尹烨发出如此感叹。
今年1月2日,石家庄省二院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引发关注,始料未及的是,短短5天,感染人数突破200例。这座此前已约160天没有新冠病毒病例的城市,突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截至1月18日24时,河北省本地确诊病例800例。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已成为过去一年多华大参与抗疫的宗旨。1月7日晚,两辆高通量车载“火眼”实验室连夜从武汉、天津一路驰行到河北,并迅速在石家庄投入抗疫工作。车载“火眼”是华大为新冠病毒检测研发的应急方案,将实验室搭载在车辆中,需要时可随时扩容,实现灵活深入社区,随时进行检测。
“打仗就是打后勤”,马清滢也在此时从深圳赶赴石家庄进行支援。在华大内部,她被称为“大内总管”。曾在去年6月参与北京大兴抗疫的她,在后勤保障方面经验丰富。
1月8日凌晨收到石家庄“火眼”前线请求支援的消息,当天晚上马清滢就和团队抵达当地。来不及休息调整,立即投入战斗,与当地区政府和为“火眼”提供搭建场地的体育馆对接解决需求。多个小时的连轴转之后,“作战”指挥部、食堂和休息室都安排妥当。凌晨3时,马清滢发了一条朋友圈:42个小时没合眼,配了一张“我一点也不困”的表情包。
据尹烨介绍,1月初共有500名华大员工赶赴石家庄,在当地进行了三轮全员核酸筛查,共检测了528万人份的样本,为石家庄抗疫赢得了宝贵时间。
经过社会各方20多天的奋战,石家庄疫情开始稳定。马清滢为华大员工们布置了一面“火眼心愿墙”,五花八门地列满了想吃肉、想加薪、想脱单的愿望。其中,“回家过年”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向全国输送核酸解决方案
除了“逆行”队伍,记者在深圳华大看到,为应对春节期间的疫情常态化防控,员工们在积极准备高通量测序仪、实验室全自动化设备、远程超声机器人以及各种形式的“火眼”实验室的货物储备。
据悉,华大已为超高通量核酸检测实验室打造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其中少不了由其自主研发的三大“利器”:MGISP-NE384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 MGISTP-7000全自动分杯系统+MGISP-960高通量自动化液体处理系统。
“实验流程无缝衔接,并通过华大智造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MGI ZLIMS完成生物信息分析,从而实时管理监控核酸检测全过程实现仪器互联,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全程可跟踪追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检测人员培训正在进行
新冠疫情出现至今,对核酸检测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也不断增加。为此,华大正在开展基因测序培训课程。
今年1月中旬,记者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看到,一个完全还原了真实场景的基因测序教学实训室正式启用,这也是国内首个将华大智造MGISEQ-200基因测序仪投入教学使用的校企合作项目。
基因测序教学实训室是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猛犸基金会和华大智造三方签约共建,引进小巧灵活的MGISEQ-200基因测序仪,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行业发展需求同步。据介绍,该实训室严格按照企业实际使用的标准建造,学生实训以后可以直接到企业上岗,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
新闻推荐
(记者陈发清)记者从盐田国际获悉,针对盐田港区出现大规模拖车进港现象,2月9日零时起,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将暂停接收7天后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