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成为深圳市第一家“三甲”医院。
2020年8月10日,《晶报》头版和A06版刊登“征集令”,面向全球征集“我与留医部的故事”。
深圳市人民医院近照。
1972年9月20日,《南方日报》报道宝安县人民医院“新针疗法”开展情况时拍摄的照片。前排右起:张信安、高兴隆和黄维华,后排:富宝春。
1959年10月7日,宝安县人民医院的《出生报告书》。苏学劲/供图
1947年8月4日,宝安县卫生院院长罗乐斌、医师吴振奎给患者黄广耀开出的诊断证明书。
扫码关注“深圳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自深圳市人民医院(俗称“留医部”)联合晶报传媒于2020年8月初在《晶报》刊发“征集令”,面向全球征集“我与留医部的故事”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市民通过报名、提供线索和密切关注等方式踊跃参与。
据统计,截至目前,活动共收集和采写了数十位相关人员的“留医部”经历,反映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今各个阶段的“留医部故事”。
今天,“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活动将告一段落。展望未来,深圳市人民医院将继续传承“留医部”精神,向高水平医院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精彩的“留医部故事”继续由新一代的“留医部”人来续写。
重拾记忆
征集到许多故事线索和老照片老物件
“留医部”是一句粤语,广东人称住院为“留医”,住院部叫“留医部”。作为当年宝安县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唯一拥有住院部的医疗机构,居民习惯称之为“留医部”,并成为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40多年来,许多在这座城市成长、打拼的人,都或多或少与“留医部”有过一段故事。
“早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这座城市就以文化理念的精神力量吸引着特区同路人扎根于此,以勇气和胆识,辛勤和汗水,成就一座筑梦、圆梦之城。”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邱晨表示,“留医部精神”就是在此背景下,一路实践孕育而成。在邱晨看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讲好发生在你、我、他身边的“留医部故事”,记录下那些精彩细节和历史瞬间,可以展示深圳数十年来的城市变迁,使深圳的历史画卷更为鲜活生动。
许多市民一旦生病,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留医部”。如今,“留医部”早已成为几代深圳人口口相传、生生不息的共同城市印记。因为,这3个字承载着在这座忙碌城市中奔波打拼的人们的许多记忆。对于许多“老深圳”而言,“留医部”的招牌耳熟能详,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健康所系之地,如同定心丸般的存在。
2020年8月10日,在深圳迎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前夕,为了拾起散落在时光里的珍贵记忆,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晶报传媒发起“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各个平台分发,面向全社会征集。
征集令发出之后,许多“留医部”的老领导、老同志,特别是许多享受过“留医部”医疗服务的市民,主动提供相关线索,包括发来与“留医部”相关的回忆、故事、老照片、老物件等。甚至还有一些人士自己直接将其所了解和经历的“留医部故事”写下来,发回医院邮箱。
经历独特
深入采访各个年龄段“有故事的人”
“解放初期,宝安县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中,医师、药师等都是旧社会留下来的。他们很看不起从游击队过来的卫生人员,认为这些人不懂医疗技术,所以经常讽刺打击。尽管我不是医务人员,但是我有文化,所以他们不敢看低我。”1950年担任宝安县卫生院指导员、现年已95岁高龄的叶丹回忆说:“当他们打击我们的卫生人员时,我就挺身而出,尽力维护他们。因此,我在宝安县卫生院时,他们感觉有依靠,对我很认可。”当时,因为与香港交界,宝安县的治安比较复杂,不时有敌特从香港过来搞破坏,因此科级以上人员都有配枪。叶丹那时候就配有手枪。
“1951年7月的一天,我到广东省卫生厅报到,听从分配安排。那天,刚好宝安县的领导到省卫生厅要人。结果,省卫生厅负责分配的人就指着我说,这位同志跟你到宝安县工作吧。”现年已经102岁的深圳市人民医院退休人员汤悦晖回忆说,她那天当场就被分配到宝安县,并没有给她考虑的时间。随后,她立马就跟随宝安县领导过来,直接到宝安县人民卫生院报到。“我们和被培训的人员一起,住在一个像是祠堂的地方,睡觉时就在地上铺些干稻秆,像大通铺一样。”汤悦晖回忆说,她分配到宝安县人民卫生院工作后不久就被派到全县各地,例如沙井、松岗等地,负责培训乡下的“旧产婆(即:接生婆)”,“因为我学的是助产士,这方面专业对口,所以就经常下乡搞培训”。
“我当时才17岁,和同学高竹君、林玉屏等一起从广州过来报到。我们先乘坐火车到罗湖,然后再转乘汽车到南头。当我看到宝安县卫生院时心里有点失望:这所医院未免也太简陋了。这是一座由破旧小庙改建而成的医院,地址就在现在的中山公园里面,从南头古城九街上来就是。”回忆起1952年初到宝安县卫生院报到的情景,郑惠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直到1953年底,宝安县卫生院才随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到深圳镇广场(现蔡屋围)边上。
“我记得很清楚,1964年5月1日那天,我和化验室的黎就明、曾锦清,外科医生黎河桂4个人最先过来,当晚就住在这里。”1963年8月,医科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宝安县人民医院工作的黄维华回忆说,当时“留医部”从现在地王大厦后面的位置搬到现址(东门北路),“刚搬过来时,医院占地很大,大致范围为东边到翠竹路,西边到文锦广场,南边到东门北路,北边到田贝一路”。
“哒哒哒……”1976年调入宝安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杜文礼回忆说,改革开放前,每天上班或值班时,只要听到拖拉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地朝他们走来,他们就知道肯定又是下面公社送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过来。“听到声响后,我们就赶紧做好准备,提前站在医院或病房门口接病人。”杜文礼告诉记者,当时他和同事们都戏称这种送病人过来的拖拉机为“农民的士”。
“一方面,听闻深圳创办经济特区急需各种人才。尽管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对此有信心,所以就决定调回来。另一方面,我父母当时仍住在深圳,这也是促使我们调回来的主要原因之一。”1980年,获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消息后,卢红就和丈夫吴志亮于当年10月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工作。
1984年11月,满怀着对特区的憧憬,邹其俊在办完各种复杂的调离手续之后,只身从北京南下来到深圳。他回忆说:“那天,我去深圳市人事局报到。办完手续之后,他们就给了我一把钥匙,说是分配给我一套房子,在滨河新村。分房的人还告诉我说这个小区的房屋设计有"西班牙式的房顶"。”
1990年6月,医学博士余小舫从武汉乘火车南下先到广州,然后再换火车到深圳。火车上,他对面坐着一位中年男子,看起来像香港同胞。“我鼓起勇气问他:"你觉得深圳市人民医院怎样?""不怎样,就鸭甘房(一间房)。"我后来才知道,香港人管一栋楼叫一间房。我又问他:"你觉得深圳最好的医院是哪家?""刘一蒲。"听完他这个回答,我差点当场晕过去:原来香港同胞最信任的深圳医院竟然是"刘一蒲",而不是我要去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后来,他调入深圳工作后才知悉,原来“刘一蒲”就是“留医部”,也就是深圳市人民医院。
“在"留医部"的历史上,我可能是入院年龄最"老"的员工。”2006年,放弃升任副厅长的机会,以52岁“高龄”从黑龙江调入深圳,并于2007年初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的杨松自我调侃说。回想自己44年的工作履历,其中有将近8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他表示这是很值得珍惜的8年。
每个“留医部”人都有独特故事……接到线索之后,作为活动的执行单位,晶报派出精兵强将组建“留医部故事采写组”,由采访部门总监、主任带队,率领采访部门主力记者,持续约半年时间,对与“留医部”发生过精彩故事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采写。
据统计,“留医部故事采写组”共采写了数十万字,收集了数百张相关老照片,拍摄了几十个小时的视频素材。最终,“留医部故事采写组”经过精心挑选,共在《晶报》和晶报APP刊发了近50人的“留医部故事”,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同时,传播平台除了晶报全媒体之外,也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新华网、人民日报、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百度、读特、潇湘晨报等10余家平台传播,总阅读量为3078.8万人次。
沧桑巨变
全方位展示人民医院70多年历史
“留医部”始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宝安县卫生院,原址位于南头城,首任院长罗乐斌由广东省卫生处任命。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几经改名,院址几经迁移,最终院名定名为深圳市人民医院,院址位于罗湖区东门北路。
“留医部”也是历史见证者。“留医部”70多年发展史,堪称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她见证了深圳市人民医院从“宝安县卫生院”走向今日辉煌;深圳市由建市之初仅有的1家具有“留医(住院)”功能的医院,发展到今日18家三甲医院和众多具有“留医(住院)”功能的医院。
“深圳不仅有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而且还有温暖人心的深圳温度,"留医部"就是其中的代表。”邱晨认为,历届市委市政府重民生、大手笔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做法,使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许多人眼里,“留医部”与蛇口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沙头角巨变中的“中英街”、国贸大厦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一样,都是深圳经济特区闪亮的城市名片。
在这次的“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活动中,通过采写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现在各个时间段的各个相关人物,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留医部故事”,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建院7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变。
真实写照
征集活动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留医部”建成时间在深圳各家医院是最早的,并且一直延续过来,已经度过了近75个春秋。通过这次征集活动,反映了一个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留医部”有今日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许多困难,是历经一代又一代的“留医部”人艰苦创业、努力奋斗而来。
从对多位医院老领导的访谈可以看到,大家异口同声地讲到“留医部”的“引才敢为天下先”。一直以来,“留医部”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大胆使用有能力、技术强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创新,为别人所不能为之事,让他们在重要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逐渐成为了学科的引领者。这正是深圳过去40多年开放包容的真实写照,也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在此次征集活动中,不同时期的医院老同志讲述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留医部故事”。例如,早期的“留医部”医生可以说是真正的全科医生,医院只简单地分为内科外科,医生几乎什么病都要看。当时,医生出诊的时候没有车辆,道路不好走,甚至翻山越岭。就算是这样,他们仍然为了救死扶伤坚持着、克服着,让人非常感动。而通过“留医部故事”的讲述,也增强了市民、政府对“留医部”的认可,让市民再次了解到“留医部”这张“城市名片”是特区建立40多年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体现,从而更加理解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
“建院70多年来,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人民医院取得了很多成绩,许多经验、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总结。铭记历史也是一种前进的力量,关键要向前看。”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叶秀峰强调说:“因此,深圳市人民医院必须保持紧迫感、危机感,弘扬和传承好"留医部精神",一切都要向前看、往前走,这样才能继续保持辉煌。”他认为,“留医部故事”征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留医部的发展史对于深圳来说弥足珍贵,“留医部精神”可以说是“深圳精神”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体现。
未完待续
更多“留医部故事”等你来续写
至此,已经持续约半年的“我与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活动将告一段落。
202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将迎来建院75周年。70多年来,“留医部”一直都是深圳市(含原宝安县)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地。一路走来,这家医院一步一步、不断地吸纳人才,发展壮大。今天,深圳市人民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科研、教学、住院医师规培、保健为一体的深圳市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未来将如何继续讲好“留医部故事”?邱晨表示,感谢历代“留医部”人无私贡献,勇于担当。未来,国家将更加重视民生,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因此,未来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任务需要“留医部”人去努力完成。包括“留医部”人在内的所有深圳市医疗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努力再创辉煌,要“医、教、研”齐头并进。“老一辈"留医部"人已经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现今,"留医部"正处于由一所地方级医院向国家级顶级医院转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刻。”他强调说,把“留医部”建设成与华为、腾讯相匹配的人民医院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未来,新加入“留医部”的人员要继续努力朝着这个总体目标迈进。
叶秀峰认为,深圳市人民医院的院训“厚德、和谐、博学、进取”这8个字可以概括“留医部精神”。其中,“进取”对现在的深圳市人民医院来说尤为重要,医院建设需要不断地完善,继续开拓进取。她表示,希望深圳市人民医院以建设高水平医院为契机,尽早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综合性的研究型高水平三甲医院,保持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相匹配的实力。
历经75载,“留医部精神”薪火相传,影响着一代代“留医部”人。伴随着每一位“留医部”人的执着追求,“留医部”创造了深圳市医疗领域众多的“第一次”,为饱受疾病煎熬的患者送去福音。作为医改的创先示范者,“留医部”将担负起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广东医疗卫生高地的重任。
展望未来,“留医部”人将传承执着精神、严谨作风,不忘初心、高尚医德、精湛医技,牢记使命,勇当“健康中国”领路人!在未来的岁月里,即将迎来建院75周年的深圳市人民医院,迈向更高水平医院的艰巨道路上,一定会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的“留医部故事”!
晶报记者 罗俊杰/文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陈影通讯员张夏云)为引导独居、空巢、孤寡老人走出家门去交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其饮食需求,灵芝园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