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棠
我是2005年来龙华的,那时才十七岁。因未达到当时的打工限制年龄,只得在大街上卖报。尽管日晒雨淋,道不尽的酸苦,生意却很不错。半个月后就带着父母租上了老围新村的房子,一住就是十五年。
自从来龙华后,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就在龙华团圆,父亲出差再远,也会在年底赶回龙华。
2005年的除夕最为难忘,那是在龙华的第一次过年。尽管在他乡过年,但我们仍保持家乡的传统,母亲提前好几天就准备了年货,冰箱里冻着一只代表“发财就手”的肥猪蹄,阳台上绑了一只代表“吉祥如意”的活母鸡,水桶里养了一条“年年有余”的大鲤鱼,这是过年餐桌上的三大肉。父亲忙着写对联,从龙华市场买来红纸、毛笔和砚墨,饭桌当书案,一个人慢慢挥毫。到了除夕那天,父亲挂福字,贴对联,烧香供祖,拜神祈福,母亲做好一桌美食,有荤有素,有汤有酒,应有尽有,是我来深圳后,吃得最富有的家宴。
晚宴过后,一家人守着电视机看央视春晚。这个欢乐时刻,没有烦恼,一心一意地享受春晚时光。母亲喜欢一边看一边听我们父子俩给她解释,比如这是哪位歌星,出名曲是什么;那是哪位影星,演过什么电视电影等。母亲听后总是一脸的惊讶,特别到了小品或相声的节目,因母亲的理解力偏弱,思维跟不上节目的节奏,也认不出其中的演员,我和父亲争相解释给母亲听,母亲明白后总是哈哈大笑,笑得眼泪溢飞。母亲开心爽朗的样子,惹得父亲也笑得满脸红光……我非常珍惜这一时刻。卖报虽然疲累酸苦,但能换来父母幸福的笑容,是值得的。春晚有四个半小时,可我却感觉非常短暂。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零点敲钟时,当窗外的鞭炮与烟花轰轰烈烈地响起时,新一年的曙光已经来临,意犹未尽的我,多么希望未来在龙华的每一天都像今夜这样和睦美好。
大年初一,我被煮饭声吵醒,一看表,才凌晨六点多,父母已经忙开了。母亲在厨房里弄得热火朝天,父亲在客厅里烧香敬祖,虔诚无比。在东方的太阳即将冒头时,父亲就下楼点响开门炮,以预示开门红,在龙华的第一顿新年宴就正式开始了。
新年宴过后,我们出去踏青,散心。热闹的龙华公园像一条长长的龙,年味浓浓。我们也兴高采烈,父亲拿着相机不时地给我们拍照,留下在龙华公园的和睦时光。
第一次在龙华过年的记忆是满满的幸福感,也昭示着美好的生活向我们招手。
新闻推荐
在上海、在井冈山、在延安……众多红色地标迎来一批批初心寻访者 这些红色地标缘何如此“红火”?
上海市民林女士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为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拍照。新华社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修缮和新馆建设工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