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2020年第7期);出版专著《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等,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基础教育),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成果展。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阅读教学的方式有很多,每一个置身其中者,总难免在幻象中滋生“我即真理”的怪念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阅读教学中试图将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强加给学生,特别是教毕业班的时候,美其名曰“这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实则是典型的文本解读霸权。如何使阅读教学充满弹性和张力,在既定的教学轨迹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保持学生个性阅读与创造热情?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厚思想、学会审美、自我塑造,让思、赏、写成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三个台阶,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多重视角阅读教学方式值得尝试。
1
学生视角 发现
记得在做课外推荐阅读《爸爸爱喜禾》备课时,同事13岁的女儿也在看这本书,我询问她的阅读感受。她说:“这不就是一个生活中普通的爸爸,用幽默自嘲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艰难与辛酸吗?”
于是,我放弃先入为主的推荐讲解,而是安排同学们自行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分享,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我找到了一条解决这类文本阅读的路径,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我,产生共鸣。学生晏诗韵还凭借这本书的阅读分享获得了读书月深圳市中学生读一本好书演讲比赛第一名。她在分享中讲道:“这本书不仅是作者记录儿子生活的过程,更是自己战胜命运挑战的过程。生活的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面对种种坎坷和磨难,我们应该像蔡春猪一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我想,这就是教师的角色,不仅要让学生欣赏文章里的故事,而且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西游记》,多是把其看作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打怪兽的有趣故事;读《海底两万里》,多是痴迷于主人公海上冒险漂流的奇遇;读李白,多是欣赏其天才般的想象力与率性豪爽的人生态度;读李清照,多是关注其率真、清新婉约……重视并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多重视角,是真阅读得以发生的前提。
2
教师视角 升华
阅读教学中,教师当然也要把成人视角传达给学生。但这种传达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领,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比如,读《变色龙》,要全面认识一个人物,可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学会变换思考角度。
问题设计:奥楚蔑洛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围观者的言语中,他是……
在首饰匠赫留金眼中,他是……
在巡警叶尔德林眼中,他是……
在将军家厨师普洛诃尔眼中,他是……
在契诃夫心中,他是……
在“我”的认知中,他是……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有的来自文本本身,有对作者的情感探究,还有从读者视角的理解。这就是文本解读中文本意义、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多重视角的问题设计,便于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再有,文言文传统教学,就是先熟读课文,再串讲文本,重在语言文字的疏通理解,思维训练一带而过,只注重学生或教师单一视角的理解。为此,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站在成人视角设计关键问题,以问激趣,以问启思。
比如阅读《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问题设计:既然雪大,且人鸟声俱绝,又是更定时分,为什么作者还要选择雪夜出游湖心亭呢?
这样问,一是为了赏雪景之美。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同时为下一个知识点“白描手法”的讲解作铺垫,老师再适时作补充解读。二是体现魏晋文人的审美趣味。张岱雪夜突发奇想,到湖心亭看雪,喝了三杯就走了,也没留下来多聊天、多赏景,其实颇有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意味。所以张岱雪夜出游,也是仿古人之趣,彰显其个人审美趣味。
总之,在设问环节,教师要站在成人视角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并进行思考,不纠缠于字词理解,不局限于课文,促进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发生。
3
作者视角 共情
文本阅读时注意身份的切换,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文章说:“作者、读者类似一个生物链的存在,因为读者尝试了解的路线不同,产生的结论不同,于是有了理解和误解的正当关系。”作为读者,我们有理由去拉近与作者生活真实之间的距离,尽可能“逼真”地走进作者的那片天地。
例如,在阅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时,问题设计可以站在作者的视角,在原文中寻找切入点。
问题设计:在这样一个月色入户的失眠之夜,为什么苏轼第一个想找的就是张怀民?当时苏轼在黄州的朋友也不少,比如马正卿、陈季常、黄州太守陈君式等,而且苏轼说走就走,好像没有考虑过张怀民是否安睡,为什么呢?
张怀民,字梦得,一字偓佺,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曾寓居定慧院。同是在朝为官,同是一朝贬谪,同是黄州偏僻地,同是初来时借宿寺庙,多么相似的人生轨迹,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是元丰六年,张怀民刚到黄州,而苏轼已在此地三年。可以说,此时,最懂张怀民的人,一定是苏轼。因为张怀民如今所经历的一切,苏轼都先他一步走过了。所以曾经经历贬谪之苦而彻夜难眠的苏轼(参见《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早就知道,怀民此时,必定是失眠的。
两个人见面后一起步于中庭,闲话几许,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总体应该是悠闲惬意的。所以,最后苏轼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闲人的心境,放今人身上,都不难理解,大家都想当一个快快乐乐的闲人。但苏轼是一个曾经写下“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诗人,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如今只想当一个月夜漫步的闲人,中间经历了什么?此时就要站在作者视角去体悟文本。
因此,文本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站在作者的视角,通过文本隐含的信息,借助工具书,参互考寻,感悟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本,训练学生思维。
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视角、教师视角和作者视角的三重角度解读。任何一种阅读,都应该是多重视角的结合体,而学生视角需要教师以成人视角加以引领,才能让阅读成为真正的审美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审美,丰厚思想,自我塑造。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赵伟君)三月春意浓,万象复新生。深圳音乐厅两大公益演出品牌“美丽星期天”“音乐下午茶”也即将回归,陪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