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路之隔,是光明区新湖街道的新羌社区。随着重大项目落地,新羌社区实现了巨变,道路、公园、绿化等基础设施得到提升,社区有了一个高标准建设的书吧。新羌社区还在不断完善辖区商业等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努力接得住、接得好巨大发展红利。
新羌社区的蝶变是一线超大城市中后发地区突围的一个生动注脚。光明区牢牢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对标一流、精益求精,大尺度提升城市品质,大手笔推动产业转型,打开现代治理新局面,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通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城市样板,助推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
因地制宜?生态优势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月,万物生长,位于光明区的深圳兴旺生物种业有限公司135亩试验田内,一畦畦嫩绿的水稻秧苗长得一天一个样儿,再过几天,就要插秧了。这些秧苗是各种先进育种技术的实验材料。该公司已取得洁田模式、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等多项国际领先性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四川、广东、安徽等多地进行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
“我们要开发现代种业上游的核心技术,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领衔技术研发的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副院长唐晓艳说。
诚如唐晓艳所言,对于正在发力向“3+1”现代产业体系跃迁的光明区来说,对农业的贡献不是用土地生产出多少东西,而是靠技术获得制高点,靠特色赢得广阔消费市场。
作为深圳基本农田占比面积大的区域,光明区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永久基本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率为61.5%,远高于国家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提前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5G基站建设任务。
作为山水林田湖资源丰富的深圳“绿肺”,光明区的现代都市农业已经独领风骚。今年春节期间,光明小镇欢乐田园千亩花海成为深圳市民的网红打卡点。光明小镇“一轴五片区”规划范围达11.4平方公里,包括一条贯穿小镇南北的绿道,北部的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中部的主题公园、生态小镇、迳口田园综合体,以及南部的运动森林公园。光明区推动着“文化+旅游”快速崛起。
落户了诸多重大项目的光明区,社区集体经济也有了更大探索空间。光明区在2013年底全部完成组建56家社区股份公司,全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正积极探索“国企+集体”发展模式,打造光明国际汽车城、大围沙河等国企引领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其中,圳美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8家原光明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社区返还用地成立明湖公司,与天安骏业、建发集团合作开发天安云谷项目。光明天安云谷一期总占地约8.2万m2,总计容建筑面积约33万m2,含幼儿园、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配套功能,预计2022年竣工。
以人为本?宜居环境让群众收获幸福感
一只巨大的麒麟昂首立在广场,一栋栋建筑外立面被粉刷成黄白色显得美观大气,经过重新铺设的路面整洁干净,人才公寓+文创工坊+美食街+康养中心的规划让人畅想不已……这是光明区塘家社区瓦窑头城中村的今生和未来。把镜头拉回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幅杂草丛生、黄泥乱溅的脏乱差景象。瓦窑头的巨变得益于光明区城中村综合治理和“大美村落”的试点。
光明区自2018年起,全面启动110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在十项“标准动作”基础上,自我加压增加物业管理和绿化品质治理两项任务。光明区110个城中村在深圳率先完成城中村综合治理任务,光明区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所有城中村全面获评优秀的区。
光明区还凸显“一村一韵”,打造城中村治理2.0版——大美特色村落,完成了凤凰街道瓦窑头村片区等6个试点建设任务。
更便捷舒适、更生态宜居的环境,让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光明推进特色“四小园”建设,以绿道、碧道为纽带,260座公园构成全域立体的特色公园体系,其中社区公园196个。光明的水也清了,三年来治理河道68.9公里,15条干支流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148个小微黑臭水体销号,水质达20多年来最好水平。光明区全面建成31个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区、街道、社区、文化点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础网络。建成46家社康机构覆盖31个社区,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分级诊疗和转诊体系基本建立。
对标一流、精益求精,美丽已成为光明特色招牌。光明区高质量推动科学城核心片区建设,重点打造公常路沿线综合景观提升工程、地铁6号线复绿项目、中大附七周边景观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完成科学城核心区全域景观提升60个项目。
创新机制?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光明区不断深化“头雁”工程,严格落实社区党委书记人事提管和动态调整机制;高质量推进2021年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委员251名,将一批政治坚定、工作务实、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的党员选入新班子,为社区未来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为了解决“九龙治水”的城中城治理困境,光明区将社区基础网格以及城管、市政、查违等24类行业网格统一整合成“全科网格”,打造“多网合一、一网统筹、一专多能”全科网格,作为社区以下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光明区还在群众家门创新搭建“1+6+31+N”四级诉求服务平台,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自2019年1月在公明社区试点、3月全区铺开以来,当天在社区的化解率达98%,群众安全感提升全市第一,矛盾纠纷化解率全市第一。光明区积极探索的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完善,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建立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新时期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了“诉求服务在身边,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处理在基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个体、社会组织投身到美好家园共建中。依托网格党支部,光明区打造了“民情诊所”“红小二”志愿服务队等党建品牌。制定《城中村住户公约》《小区文明公约》《小区业主公约》,31个社区全面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
■数说
◎全面实施房屋建设工程监管机制,监管危房拆除工程12个近10万平方米。
◎累计完成治水投资137亿元,新建雨污分流排水管网1449公里,完成879个小区114个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99%以上。
◎全市率先高于A级标准改造厕所213座,平均每个社区建设6.87座。
◎初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运营市场化,社区保洁覆盖面达100%。
◎四星级宜居社区实现全覆盖。
◎排查清拆田间窝棚273个,扭转农田脏乱差。
◎安装视频+门禁约1.6万台,实现城中村出租屋视频门禁全覆盖。
◎建设燃气地下管道119.8公里,实现燃气进村72个,燃气入户52个村。
◎110个城中村实现100%物业公司进驻,开展专业管理。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30.85平方米,高于全市14.94平方米的平均水平。
◎开工建设沿河碧道26.9公里,建成14.9公里。
■微观察
践行先行示范区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美卷
深圳市已在2004年全面完成城市化土地流转,成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光明区还需要做乡村振兴吗?答案是肯定的。
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边远区域,光明区的独特山水禀赋成就了光明不同于其他城区的独特魅力,历史文脉又从另一个维度彰显了辨识度。在这里,有六百年历史古村落——楼村;有农场时期保留下来的光明糖厂;围绕光明中心区还有上万亩大尺度基本农田;客家文化、归侨文化、农场文化在这里相融。这些共同转化为高密度繁华都市中的田园牧歌。
光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近年来加快了城市化脚步。尤其随着光明科学城的落地,从功能区升格为行政区,发展定位实现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历史性跨越,区域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光明成为深圳发展势头最猛的板块之一。
因此,光明的乡村振兴使命也有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就是要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和担当,实现城市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等等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振兴。
光明区有底气有魄力把光明建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高质量、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为此,光明区编制了《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打造“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总体空间布局,既实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又保持乡村风貌的高颜值呈现。
撰文:柳艳胡熠
新闻推荐
深圳无人机执勤渐成常态 全市将投入130台无人机整治路面交通违法
正在操控“铁翼”无人机的交警“铁骑”。南方日报记者鲁力通讯员梁华凌摄南方日报讯3月3日,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