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攻关新华社发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短板。未来,中国的基础科研该如何发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又该如何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撑?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各高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基础研究”这个话题给出了建议。
加大投入
让“冷板凳”变“热”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认为,当前我国基础研究领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除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外,投入也不够。
对此,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为重大原始创新的“冷板凳”加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议未来十年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
呼唤更多
科学中心和科学装置
加大投入,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科研经费。在很多高校校长看来,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装置都是发力基础研究的重要“抓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表示,科学装置就是科学家的眼睛和手中的武器,这些基础条件具备了,科学家才能心无旁骛做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也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他表示,建设大科学装置,应从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必须明确要在哪些前沿领域寻求突破,实现这些突破需要哪些条件。要进一步释放大科学装置服务基础学科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提案中提到,希望“十四五”期间,国家在西部尽快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科学中心和多学科交叉基础创新中心,尤其是在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更是需要设立一批有特色的基础科学中心、基础研究的大装置以及基础人才的培养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和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指导和支持湖北创建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基础研究
要因地制宜
当然,发力基础研究也要避免“一窝蜂”。如何让基础研究“因地制宜”?很多代表、委员强调要聚焦实际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
匡光力表示,安徽大学重点发力的是集成电路领域。因为这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创新领域,也可深度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匡光力说,“目前集成电路技术作为新材料新技术,非常有价值,能带来整个产业的巨大改变,带来的效益也是巨大的。”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的建议也密切结合了广东的实际。他表示,全国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58家,其中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8个,且没有在海洋灾害研究与防治领域有所布局。他建议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重视海洋灾害的长期威胁,回应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增长的科教支撑需求,在广东布局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闻推荐
大运交通枢纽 明年投入使用 将成为深圳东部最大交通枢纽,可实现4条轨道线路换乘
(记者李秀瑜)记者日前从市轨道办获悉,深圳东部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大运综合交通枢纽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未来,该枢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