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彭琰
深圳如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绝活”。
2019年深圳推出“科改22条”,推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规律。
这两年又在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下大功夫,近期推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不仅给科技工作者“松绑”“铺路”,还提出尽职免责机制,解除科技人员后顾之忧,鼓励他们登顶高峰。
深圳主政者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敢对堵点“手术刀”,摸得到命门,点得了死穴,打得通任督二脉。
深圳统筹建立了多个科技创新公开研发平台,不怕用烂就怕放烂,供中小企业共享共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在地,就是一个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企业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降低初创公司运行成本,研究院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700人里,穿白大褂和穿西装的在一个楼里面,大家在电梯里可能就把一个技术问题解决了。这样一种模式,缩短了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周期。
“板凳坐得十年冷”是科技界的老话。但深圳做的就是给一个稳当的板凳坐,既不东倒西歪也不缺胳膊少腿。
深圳布局了大批创新基础设施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看来,深圳这块土地比较容易做成事。在别的地方做一个花几十亿元的大装置,准备就要5到7年,有的甚至要花十几年时间。在深圳,一个42亿元的大装置项目,从立项到安装大装置完成只花了9个月时间。业内人士直呼“在其他地方你想都不要想”。
旗帜高高飘扬,离不开结实的旗杆。深圳不断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就是要做一根结实的旗杆,让科技创新这面旗经得起风雨,在更广阔的天空迎风飘扬。
新闻推荐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包力“十三五”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秉持“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城市未来”的理念,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