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郑健阳 通讯员 深卫信
过去一周,关于深圳优质医疗资源的报道,让市民看到过去5年即“十三五”时期深圳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的发展。
这5年来,深圳以“强基层、建高地”为导向,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跃上新台阶。最大的变化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快速提升,市民大部分常见病可以在基层获得解决;另一面,通过“三名工程”、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等方式,“大病不出深圳”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社康医生发现广东省首例新冠
2020年1月8日,一位60多岁的阿姨走进了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工作还不到一年的社康医生李天昊接诊了这位阿姨。
那阵子正是流感高发季节,李天昊刚好负责社康中心的传染病防控。他认真按照防控指南,量体温,发口罩,并示范如何正确佩戴口罩。作为社康医生,李天昊问得非常详细。
“家里还有人感冒吗?”
“没有了。但我亲家好像发烧了。”原来,阿姨的亲家刚从武汉回来,也有类似的感冒症状。不过她还没和亲家见面,只和孙子一起住,孙子和亲家一同去了武汉。
“武汉”“发烧”“感冒”……李天昊刚刚参加培训,这些关键字眼让他的神经绷紧了,“这不会是人传人吧?”
阿姨离开后,李天昊马上填报了传染病报告卡,联系深圳市中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林钊涛和吴春泳,详细说明了阿姨的情况,希望及时追踪这名患者的诊治情况。林钊涛了解情况后,立即上报医院及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情况的发展验证了李天昊的警觉,阿姨和她的亲家、孙子都被确诊,成为广东新冠肺炎“一号患者”,拉响了广东省疫情防控工作的警报,也为钟南山院士判断的“人传人”提供了证据。
正是因为深圳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这5年之中获得快速发展,社康医生真正发挥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才能让深圳社康机构、医疗职场的“新手”医生率先在全国拉响疫情传播预警信号,成为全国首个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可疑病人的城市。
基层医疗是深圳“顶天立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5年来,深圳出台系列“强基层”政策,促进基层医疗的发展,新建社康机构125家,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深圳市民已经逐渐形成了有病先找家庭医生、社康医生的习惯。根据2020年统计,社康机构高血压、糖尿病诊疗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26.9%和25.5%,占全市同病种门诊总量比重由70.2%、60.9%提升至84.7%、76.9%。
外地人也来深圳看病
6岁的芳芳(化名)辗转多地求医,但没有人能解决她的“巨腿”,一双畸形巨腿让芳芳没办法像其他孩子那样正常生活。
原来,她患上的是先天性淋巴脉管瘤,也称KT综合征。因为这个巨瘤,芳芳已经无法站立了。常规情况下,为了控制风险,都得从更高的地方截肢,比如大腿。但南医大深圳医院科主任朱雄翔考虑到芳芳的未来,组织多次全院大会诊,拟定可行方案,极力保住膝盖及以上部分。随后,朱雄翔为芳芳切除了12斤的肿瘤和部分小腿,保留了小腿中段以上的肢体。在第二阶段的植皮修复手术中,还分两次为芳芳的创面“补上”皮肤。
如今芳芳的腿恢复得很好,再有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装上假肢,就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行走了。
越来越多像芳芳一样的外地人也来到深圳求医。在食管癌高发的潮汕地区,现在,他们也会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求医;福建的病人会辗转来到龙岗区耳鼻咽喉医院,找到国内颅底外科大咖张秋航教授进行手术;64岁的北京人老张因多年的肝病持续恶化被医生判了“死刑”,他从北京飞到深圳,慕名来到深圳唯一一家拥有肝肾移植资质的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肝脏移植手术,这让他又“活”过来了……
这一切都说明,5年来,深圳医疗卫生高地格局初步形成。“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影响深远,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一批名校名院集聚深圳办医办院,引进肿瘤、心血管病两个国家队建设高水平肿瘤医院、心血管医院。5年,深圳新增三甲医院8家、总数达到18家,5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行列,12个学科进入所在学科全国科技量值排名前50名。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全系统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人。
形成高地后,不仅深圳市民受益,据悉,参保人本市就诊率达98.1%,外地市民也多了一个看病选择,市外来深住院患者占比提高2.4个百分点,肿瘤医院市外医保患者住院占比达40%,“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
新闻推荐
荣耀今年推新机 冲击世界500强 超高端Magic对标华为,企业规模很快达千亿
深圳商报记者陈姝3月19日上午,荣耀CEO赵明最新采访视频曝光。视频中赵明表示:对于任总和华为最好的尊重方式,是荣耀自己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