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精心为患者服务。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规划效果图(其中一期已建成投用)。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外景。
悉心问诊。
图为揭牌仪式现场。
核心提示
春风拂面,空气清新,平峦山下,鸟语花香。3月18日上午,古色古香的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门诊大楼前广场高朋雅集,一派热闹景象。
在建院两周年之际,“宝安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行动”在此正式启动。
近年来,宝安区扎实落实中央、省、市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新实效。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发展中医药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本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行动”,为宝安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充分展现出宝安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态度。
3月18日,“宝安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行动”正式启动,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宝安区发布全国首个区级中医药发展白皮书。此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深圳市岐黄学院等落户宝安,未来宝安将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城区。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以及多位国内中医顶级专家莅临现场。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区长王立德等出席启动仪式。
全国首创,宝安区发布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建设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成立宝安中医院(集团),挂牌深圳首家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深圳首个区级中医药发展基金会……近年来,宝安区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在全市率先建设“中医药创新之都”和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以特区精神打造中医药发展“宝安模式”,政策创新与举措创新并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推动宝安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宝安发布了《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也是全国首个区级层面的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通过历史梳理,我们发现早在明代时期,宝安就针对传染病、精神性疾病等特殊群体设立了完备的救灾及医疗保障制度,且一直沿用至清代,当时宝安医学体系中医独大。”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孙玉卫表示,《白皮书》对宝安中医药历史渊源、宝安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进展进行梳理,分析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到2025年底将宝安区打造成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城区的目标。
《白皮书》明确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宝安中医院集团、深圳中西医结合医院“三支队伍”的分工。未来5年,宝安将柔性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不少于10个,柔性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和省级名中医不少于50名。与此同时,推动中医古方技法研究挖掘,形成全区共享的中医古方技法大数据库……据了解,《白皮书》全文从加快医院建设,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等6方面,全方位规划了宝安区奋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途径。
发布二期规划方案,打造规模化的纯中医治疗体系
2019年3月18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在平峦山脚下开门迎客。
自开业以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始终保持奔跑状态。2020年,该院在医疗服务能力、科研水平、影响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共发表中医药学术论文57篇,出版中医药专著16本,取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明专利1项……
在两周岁生日之际,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公布一则重磅消息——发布二期初步设计方案。
据介绍,二期项目占地约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95万平方米,总投资8.26亿元。建筑立面延续一期汉唐风格,并融入岭南特色。此外,医院设计充分体现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将现代建筑科技智慧融入后期医院运营中。
值得注意的是,该院二期项目拟建床位295张,规划布局、功能配套、面积规模均有效补充一期项目。共计500张床位的规模,使得全国首个纯中医治疗医院在未来运营中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形成规模化的纯中医治疗体系。
“要继续围绕纯字做文章,进一步探索完善纯中医治疗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诊疗服务模式,研究纯中医治疗的医保支付等重大问题。”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寄语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要久久为功,不断推进纯中医治疗的探索,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的先行地。”
“硬核”举措培养中医药人才,多个中医学院落户宝安
近年来,宝安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显成效。全区中医师(含助理)1706名,辖区3家公立中医类医院高级职称人才633人,博士后10人,博士91人,硕士564人。“十三五”期间,引进8个国内顶尖高层次中医团队,引进省级以上名中医24名,培养2名广东省名中医及5名深圳市名中医。
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行动期间,宝安拿出多个“硬核”举措,在提升全区中医药水平的同时,也为深圳输送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
面对深圳没有中医药高校的情况,宝安区积极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落户在宝安区中医院。
和宝安区中医院一样,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也将建设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实习带教基地,硕士、博士研究生实习基地以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此外,深圳市岐黄学院也将落户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未来将为深圳中医药发展培训精英人才,打造深圳的名中医。
除了加强人才培养,宝安还将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5年内,柔性引进中医高层次医学团队不少于10个,柔性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和省级名中医不少于50名,建立各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不少于10个。
有人才,也要有领头羊。为此,宝安区面向全球招聘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院长。以期能够找到一位有中医情怀、理解中医文化一同传承发展中医,推动中医走向世界的“知音”。
据悉,招聘对象年龄55岁以下,在专业素质方面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国家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或省级及以上名中医,或担任省级及以上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副主委)及以上职务。(2)具有中医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中医类正高级职称。曾担任三级甲等中医院副院长及以上职务,属省(部)属三级甲等中医院的,可放宽至医务、质控部门正职或中医临床科室部门正职;或曾担任医学院校中医类院系副职及以上职务;或曾担任地市级及以上政府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副职及以上职务,且曾有三甲公立医院副院长及以上任职经历。(3)在海外中医药领域拥有重要影响力。
专家岐黄论道,持续深化国内外中医药交流合作
3月18日下午,第二届宝安传统中医药国际论坛暨岐黄论道如约而至。这是继2019年宝安首届传统中医药论坛顺利举行后的又一次中医药知识碰撞。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设12场专题,涉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的《“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干梗死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国医大师禤国维的《中医临证思维》,国医大师徐经世的《谨守传承 做好临床》,全国名中医武连仲的《针刺止痛十二法》以及岐黄首席科学家果德安教授、岐黄学者郑玉玲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符文彬教授、邹旭教授,江西省名中医刘英锋、张光荣,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唐金元教授等10多个精彩的主题报告。
一直以来,宝安区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国内外交流合作。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设立国际港澳台中医师诊疗部,获批成立粤港澳传统中医药联盟,受邀出席第三届香港中医医院发展国际论坛,代表全省唯一区级医院参加“岭南中医药文化欧洲行”,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此外,宝安还举办传统中医药国际论坛、国际针灸学会学术研讨会、国际经方班等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不断完善特色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宝安区加速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2015年,宝安区率先提出打造“中医药创新之都”战略规划,推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2020年,出台《宝安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以七大措施打造特色中医药创新发展高地。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宝安区如何砥砺前行,继续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最新发布的《宝安区中医药发展白皮书》给出了答案。
打造“三支队伍”,持续完善特色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作为宝安区中医的另一支力量,3月19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启用住院部2号楼。据悉,2号楼总面积5284平方米,拥有病房共51间,总床位数138张。下一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将积极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截至2021年2月,宝安现有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492家,占全区医疗机构总数的41.46%,中医病床1937张,占全区病床总数的20.40%,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1706人,占全区中西医执业医师(含助理)的23.20%,占全市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的17.89%,市级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2个。
目前,宝安辖区内有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宝安区中医院和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由原沙井人民医院转型),这“三支队伍”在具体工作上各有分工。其中,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立足“纯”中医的发展,定位为研究型中医院、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医院、港澳中医院人才技术支撑单位、中医药走向世界实践基地;宝安区中医院则努力建成集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养老于一体的现代化先行示范中医院,率先在全市探索“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则侧重开展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
特色治疗手法造福患者,不断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作为一家医院,疗效是最好的肯定。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为例,作为一家年轻的医院,2020年全年服务患者10万余人次,其中有1万多患者来自广东省外。此外,在2020年第二季度深圳市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中,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满意度位居全市67家公立医院第三,宝安区第一,在全市的中医院中,排名第一。
开业以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坚持“疗效为王、患者为本”的宗旨,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在肿瘤治疗上,纯中医治疗医院有着自己的特色。
“对肿瘤,西医主要是放疗、化疗、手术三板斧,但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中医则不同,我们更重视患者的个体情况,通过治疗让患者带瘤生活,实现活得久,活得好。”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省级名中医荣震介绍道。
据荣震回忆,自己曾接触过一个肝癌患者,当时医生的判断是只有1个月的生命。在靶向治疗后,患者皮肤溃烂,痛到不能动,而在接受中医和靶向治疗后,如今患者不但活了两年,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荣震表示,在肿瘤治疗中,中医可以有效实现减毒增效的目标,在他的“粉丝”中,就有肝癌患者靠着纯中医治疗生存了20年。
如何给患者提供更高水平、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根据计划,宝安将打造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到2025年,新增相当于国家级水平的中医学重点专科不少于2个,省级水平的中医学重点专科不少于10个,市级水平的中医学重点专科不少于10个,全区培育不少于10个科研PI团队。
同时,宝安还将打造高水平中医诊疗中心。主要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建设传统疗法中心;支持宝安中医院(集团)建设中医皮肤诊疗中心、肿瘤诊疗中心等;支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大湾区中西医结合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区域诊疗中心。
中医药插上科技的翅膀,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药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当天的“宝安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进行动”启动仪式上,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强调,要以科技力量助力中医药创新发展,用科学的理论讲清楚中医药的原理、治好病的逻辑和机理,发展好循证医学,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中医的诊断水平、治疗疗效和中药的质量,更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而这,也是宝安区中医药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2019年,宝安区委区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发起成立“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文化交流四个服务平台。基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支持开展中医药传承、理论和技术创新、研发及产业转化、人才培养、古籍古方的收集整理、中医药文化普及等,为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计划,未来将由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牵头,引进相关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古方技法研究挖掘,对中药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秘方、技法和独特传统炮制技术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形成全区共享的中医古方技法大数据库。
同时,宝安还将推动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各医疗单位开展中医中药临床及基础研究与推广,建成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香港、澳门高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展现代中医药创新研究,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研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中西医结合科研创新中心。
此外,宝安还将推动“中医药+互联网”服务。
加速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2020年,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研发“防瘟九味饮”中药汤剂,供应宝安、南山、龙华,海关、机场等抗疫一线人员14.5万袋,为战胜疫情贡献出了中医药力量。
近年来,宝安区中药院内传统制剂逐步发展。其中,宝安中医院(集团)中药应用研究中心和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三个中药室(中药质量检测控制室、中药临方制剂室、中药临方炮制室)加快建设,积极开展辖区中医院院内制剂研发,近3年取得院内制剂批文4个并应用在临床,临方制剂数量达到10万剂。
未来,宝安区将发展中药院内传统制剂。加快推进宝安中医院(集团)中药应用研究中心建设,建立区域制剂中心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辖区中医院院内制剂研发,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支持先行先试中药院内制剂跨区域共享使用。支持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开展道地药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加强中药质量检测控制,提升中药临床疗效。
此外,宝安区还将建设宝安现代中医药产业园,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设立开放性的公共实验室或成果转化机构;大力扶持中医药医疗单位、中医药企业或中医药科研机构入驻产业园;重点吸引从事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国际教育与培训、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生物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大健康领域研发、销售、服务的企业在园区投资兴建项目或基地。(本版撰文:余一丹)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叶志卫)昨日,宝安区召开创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城区动员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未来3年,宝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