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上步绿廊公园街头小型公厕。本版图片均由深圳晚报记者陈玉 摄
宝安区航城街道钟屋荔枝公园公厕内园林绿化和花瓶装饰让如厕者眼前一亮。
福田区大中华国际广场北小便间成了街头一景。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曲径通幽、白墙黛瓦、绿植葱茏、一步一景,这是深圳公厕。近日,深晚记者走访了深圳12所有代表性的公厕,发现深圳公厕处处彰显设计感,景观别出心裁,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公厕的刻板印象。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目前全市共新建公厕356座,改造提升公厕2405座。一座座设计新颖、环境优美、人性化设施齐备、智能化+科技范的公厕亮相深圳街头,给市民带来“方便”时的舒适感,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原有公厕脱胎换骨 成市民“舒适如厕”好去处
宝安区钟屋荔枝公园公厕是高标准升级改造的典范。该公厕原来仅有8个厕位,设施简陋落后。公厕改造升级后,外观简约优雅,自然通风采光,增设第三卫生间,并与周围景观配套设计提升,带动社区和公园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现在已成来公园休闲、运动的居民“舒适如厕”的好去处。
南山区荔香公园的两座公厕融合了现代、时尚、艺术的风格,加大自然通风采光,扩大室内空间,通过绿植墙的阻隔,增加了私密性,也使室内与自然生态空间相互融合。因设计新颖、功能完善、充满人性化关怀,该公厕得到广泛好评。中央党校教授陈宇飞参观荔香公园公厕后评论道:“很好,很舒适,洁净卫生又很艺术,有设计深度,材料用得很恰当。”
在“厕所革命”中,深圳市地铁集团、市口岸办通过提升舒适度及人性化,增加通风除臭和照明,增设母婴室等人性化设施,在全市公厕测评指数排名中,持续保持前三名。
小型公厕搭配绿化环境成了街头亮丽风景
在空间不足的区域,深圳城管借鉴欧洲街头小型公厕理念,率先在街头、社区公园、绿化带等区域,“见缝插针”式建设街头小型公共洗手间,在增加公厕数量的同时,提供高品质如厕体验。
目前,深圳已落地97座小型公共洗手间。首批街头小型公共洗手间共有罗马柱、太空舱、蜂巢、城市驿站、城市魔盒5种单体。每个产品既可单个建设,也可形成不同组合,单体占地5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过8平方米,具有美观雅致、简洁大方、空间紧凑、布局高效、功能完善、灵活多变等特点。
每座街头小型公共洗手间结合周边绿化提升,打造成城市建筑小品、景观精品,成了“网红打卡地”。在深南大道福虹社区公园旁,有2座组合蜂巢式小型公共洗手间。外形现代时尚的蜂巢小型公厕,周围是起伏有致的花境,再加上喷泉流水增添几分灵动,成了该片区的一处风景。
实施精细化管理 营造舒适如厕环境
日常管理决定着公厕的品质能否延续。对此,深圳城管多措并举实现厕所环境及厕所文明双提升,其中一大亮点是实行公厕环境指数测评单列,持续倒逼各公厕管理单位提升公厕管理水平。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测评,深圳市公厕指数由最初2017年1月的60.67分提升至目前的89.13分,全市公厕管理水平已有了显著提升。
对测评结果,深圳城管每月向各区、各行业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反馈公厕测评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组织第三方对全市公厕管理情况进行每周巡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现在每次需整改的问题公厕比例呈稳定下降趋势。城管部门还出台了《深圳市公共厕所清洁作业指引》,要求严格按照指引,加强保洁人员培训,配备专人管理,比如街头小型公共洗手间实行“一客一洁”制度,即使用一次保洁一次,让公厕环境卫生有保障。
接下来,深圳将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重点加强短板行业公厕品质提升,真正把公厕打造成深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
相关链接
2017年,深圳出台《“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打造10座标杆、新建100座公厕、改造1000座公厕的目标。
对标日本等先进国家,从公厕设计到建设,再到标识系统、清洁管理,深圳城管建立起了“1+6”公厕建设管理标准体系,为全市各区各行业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提供科学指引。在此基础上,各区各行业也以高标准推进“厕所革命”。
新闻推荐
深圳晚报讯(记者方舟)3月9日,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与深圳市国有免税商品集团(下称深免集团)在前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