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果图。
杜艳摄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杜艳摄
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杜艳摄
近日航拍下的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开栏语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奋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
起笔“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深圳提出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即将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如何坚定扛起新时代历史使命,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今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全面推出“开局——起笔十四五深圳新征程”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如果要问,过去40多年,一次次摆脱成长制约,一次次突破增长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高度,造就“深圳奇迹”的关键力量是什么?
答案一定是创新。
今年1月,伴随着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体大楼正式封顶,这一试图重构生物世界的自动化“生物工厂”再度引发各界关注。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究竟有什么用?这一重大项目正在释放深圳科技创新的哪些信号?面向未来,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将有哪些新动向?
新年伊始,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创新一线,寻找答案。
1搭建自动化“生物工厂”
抢抓下一代产业机遇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站在高处,俯瞰如今的光明科学城,建设场面可谓如火如荼。
众多项目中,作为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优先启动和布局的重点项目之一,被称为自动化“生物工厂”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格外亮眼。
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刘陈立研究员介绍,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科研社区,预计于2023年初实现竣工验收及交付。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这一神奇的自动化“生物工厂”又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刘陈立介绍,合成生物学是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构建人工生物体系,来回答生命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及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核心是希望通过研究来理解生命本质(建物致知)和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建物致用)。
刘陈立坦言,由于生命的高度复杂性,理性设计时需要海量实验以及不断试错,传统的“手工作坊”不仅效率低,还易产生误差,难以满足需求,“实验数据标准化不仅是过去几十年来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也是IT与BT深度融合的重大技术障碍之一,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效率更高、误差更小且更"聪明"的平台。”
据介绍,目前该学科已经在医药、能源、材料、农业、环境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他以生产医用大麻素为例。传统模式是通过种植大麻后从植物中进行提取,而大麻和大麻提取物都受到严格的管制,生产和使用都存在安全与监管风险。来自合成所的罗小舟研究员和导师jay通过构建人工酵母菌,引入了医用大麻素的相关基因,通过工业化发酵,在几周之内就可以生产大量医用大麻素,为其大规模药用奠定基础。
权威机构报告显示,在未来20年,生物技术将对全球每年产生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占到世界实体经济的60%。截至2019年底,全球合成生物学公司超730家。近年来投融资进一步加速,仅2020年上半年,56家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就吸引了超过30亿美元的投资。
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共建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院,已汇聚近800余名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及相关领域青年骨干及领军科学家,组建50多个全职PI课题组,10个研究中心,初步建成该领域全球最大的前沿交叉创新团队。
2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力推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
“抢抓前沿科技之外,我们还想以全新理念为深圳科技经济探路。”
刘陈立表示,为助力生物技术公司跨过创业“死亡谷”,打破研究机构与初创企业的空间壁垒,有效突破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深圳合成院正在探索一种科技与产业对接新模式——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这意味着初创企业不仅可以跟研究院共用仪器设备实现低成本运行,还能享受研究院强大的智力支撑,“"穿实验服的"(科技)和"穿西装的"(产业)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在电梯中交流就可能解决了。”
如今,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公里左右距离是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的建设选址,两公里之外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光明区政府共建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大学、研究院、大设施和创新中心已在光明科学城形成集聚效应,联动优势明显。创新中心将于今年4月份启用,位于该中心大厅内一个巨大的“无穷大”标志更是成为光明科学城的一个新晋网红打卡点。
据了解,“无穷大”标志背后,是深圳合成院延伸出的更广阔的创新生态构想——“双五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即坚持“科学变革产业、产业支撑科学”,高标准建设深圳合成院、大设施、学院、产业中心,联同科技专项打造“平台—研究—教育—专项—产业”科技转化“五位一体”,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依托现有资源,深度融合大设施、天使基金、产业洞察、产业大会、产业中心,打造“平台—资本—智库—路演—产业”产业孵化“五位一体”,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实现“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发力从“0”到“1”到“10”再到“无穷大”。
3大设施大项目云集
深圳“北部中心”正加速崛起
合成生物研究只是深圳近年来集聚一流创新要素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和产业”无缝对接,深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力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深落地做实,以主阵地作为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起步成势。
日前,备受关注的《深圳市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经审议通过。根据安排。2021年深圳将围绕建设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做好6个方面、54项具体工作,力争到2022年基本形成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框架体系,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初步显现。
而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光明科学城则被要求按照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与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五大战略定位,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以信息、生命、新材料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和协同开放创新,力争到2022年初步完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布局,到203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率先建立起一整套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制度规则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多重利好下,光明区实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左右,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率先突围;光明科学城各项工作蹄疾步稳。目前光明科学城建设项目共28个,总投资近110亿元,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体持续落地。
■对话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陈立:
希望培育出一批
能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企业
南方日报:请您结合自身工作谈谈对于未来5年的畅想、心愿。
刘陈立:对于深圳合成院来说,在未来5年,希望能做到“学术引领、产业创新”,能够距离成为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院更进一步;在学术上,产出影响世界的科学成果;在产业上,培育出一批能实际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重大挑战的企业;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培养出一批前沿交叉学科的青年人才。
南方日报:对深圳科技创新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什么期待?
刘陈立:深圳是全国最“IT”的城市,具有优渥的创新土壤,产业方向布局也极具前瞻性,希望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创新者能抓住这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打通科技产业“两张皮”,为国家科技经济摸索出全新道路。
南方日报:发力“十四五”,对深圳的科技创新工作有什么建议?
刘陈立:进一步营造自由宽松宽容的科技创新环境和评价氛围。比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与标准,不管是专注基础研究还是聚焦产业转化或者是热心学生教育,都值得鼓励和肯定。
还有,要尊重科学规律,有些科学研究是要坐“十年冷板凳”的,要对能够静下来做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给予肯定和支持,要鼓励原始创新。
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只要人才聚集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要着力提升人才密度,除了在人才评价体系上要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外,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资源上,也要进一步提升横向比较竞争力,让来的人能够真正留下来、成长起来,更好地建设深圳。
■链接
光明科学城简介
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规划,它将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聚焦产业需求和科学前沿,围绕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学与技术方向,通过集聚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与团队、成果转化中心和新兴未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将分三步走。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50年,光明科学城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杜艳
策划/统筹:杨磊崔璨
新闻推荐
快讯 | 九州通医疗器械与迈瑞达成战略合作 在IVD业务、骨科、供应链、渠道整合等方面进行合作
财经网产经讯据九州通医疗器械消息称,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和迈瑞在深圳召开了战略业务对接会,宣布将联手合作。据悉,此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