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深汕合作区组织学生瞻仰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赤石镇供图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一派生机勃勃。
驱车出赤石镇约5分钟,大安公路左边三角坑村的小山岗上,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红墙沿着半山围成一座陵园,园内松柏常青,层层石阶托底,整体庄严肃穆。
这便是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共收殓了深汕合作区内283位烈士遗骸及骨灰,分别是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赤石革命志士。
●南方日报记者陶清清
扩建近万平方米陵园合葬283位烈士
3月5日上午,赤石镇东北郊,田野清风吹面不寒,偶尔两三点雨,牛儿在埂上静静吃草,春耕的人们把田间锄得整整齐齐。修建一新的大安公路仿佛一条绿带在山水间穿行,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静静地矗立在路边。
记者前往陵园瞻仰,恰遇本地居民苏阿姨在旁边田间劳作。“我在附近住了30多年,原来烈士纪念碑很小,道路泥泞不堪,过来还要翻山越岭,不便于瞻仰祭拜。”她告诉记者,近年深汕合作区和赤石镇牵头新建了烈士陵园,占地面积大了很多,环境也更好,经常有机关人员、学生、军人过来缅怀纪念。
“赤石是一个革命老区,全镇有39处革命旧址,13个村都有,分布在各个角落。”赤石镇党委委员陈锦存介绍,原来主要有两处烈士纪念碑亭。一处是赤石镇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三角坑小山岗上,南距赤石镇政府5公里。建于1958年,占地150平方米,周围建矮墙栏杆围护,共收殓了赤石镇99位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该碑于1984年进行了重修。另一处是赤石镇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亭,位于镇政府后面,占地200平方米,建于1954年。纪念亭下部呈方形,上部正中竖一尖顶圆柱体,且互相连结组成图案,中间浮塑红五星,亭碑上端浮塑“纪念亭”三字。
为了更好地纪念革命先烈,2017年6月,经研究批准,在赤石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原址启动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并将赤石镇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亭内的烈士骸骨迁至此地。建成后的大安峒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共收殓了深汕合作区内283位烈士遗骸及骨灰,墓前竖立高6米的花岗岩纪念碑。
英雄儿女革命精神激励老区发展
史料显示,赤石镇大安峒是中国共产党在东江建立红色政权的重要活动区域,留下徐向前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彪炳史册,光耀日月。
1947年7月中旬,1000多名反动武装进占赤石,并在赤石圩内“岭仔顶”修筑碉堡。当地人民自卫队与敌人发生了数次激烈的战斗,经过几次冲锋,终于摧毁了岭仔顶的碉堡,击溃了敌军。这次战斗,有23位战士英勇牺牲。1954年,赤石镇为这23位烈士修筑了赤石镇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亭。
新中国成立后,经统计,赤石镇有100多名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评为烈士,该镇在三角坑村小山岗上修建了赤石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后来,又收殓了21位烈士遗骨合葬于虎地岭。另外,当地群众在村庄山野陆续修建了数十位烈士墓塚。这些纪念建筑历经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已陈旧残破。2017年,建成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
“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学校师生到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瞻仰两次,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9月30日国家公祭日。”陈锦存说,目的就是要加强学校党史和红色文化教育,发扬先烈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激励后人好好学习,为家乡为祖国多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区正式揭牌成为深圳第“10+1”区后,赤石镇也迈上了发展快车道,大安公路从破烂不堪蝶变为混凝土、沥青双向乡村大道,惠及38个村。最新统计显示,村民年均收入不断增加,全镇人口从2.3万增至3万多。
春雨潇潇,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铭记着广大革命先烈傲骨凌霜、舍身取义的丰功伟绩,传承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版统筹:凤飞伟
新闻推荐
从交通连接到制度衔接,深圳引擎持续轰鸣 携手共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中的城际交通线路将让深圳更加内通外畅、筋骨舒展。图为深圳地铁在龙岗区穿行。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今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