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破局攻坚,唯有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也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毫无疑问,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如何发展、靠谁发展,以及为何发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表示。日前,在“北大深圳论坛2021”上,多位重量级的经济学家会聚深圳,围绕“十四五”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展开深入探讨。
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建世界级区域创新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提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大湾区创新、创业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要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以及香港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加快建设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次,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作为新发展阶段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重点,共建世界级的区域创新共同体,营造以大湾区为中心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科技创新网络,加快建设具有更高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另外,要加快构建具有更高标准的现代国际金融枢纽,以及加快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世界级城市群。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发明创造,营造高水平创新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党组书记毕井泉主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改变过去主要靠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而鼓励创新就要鼓励发明创造、尊重和保护包括专利、商标、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著作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在内的知识产权,切实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肩负起大湾区历史担当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属于这个地区,更属于全国,大湾区的成功将极大推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论坛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亮出实施“粤港澳琼”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胆设想和建议。“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龙永图提出,虽然广东在全国处于发展领先位置,但也应看到广东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欠发达地区,在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广东可以借助海南自贸港的优势享受政策红利,实现广东和海南的双赢。”
龙永图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给大湾区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更要在实施国家战略层面,发挥很多其他作用。如,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与全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更大作用等,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北大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提出,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从"十四五"开始,我们就要更加重视、采取更多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而当务之急是不再新批煤电项目,为新能源入网让出空间,提升新能源的利用率占比。”
建设金融、创新、高端制造三位一体的世界级湾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晓强建议,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看,要实现“十四五”时期广东及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建立贸易强省,重视扩大内需,建议加大与周边各省的经济合作与循环,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改善省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第二,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三,还要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第四,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第五,要以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为抓手,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实现人才、数据等在内的各类经济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认为,深圳在支持经济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结合”,即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市场与政府结合。通过市场来发挥资金效率,深圳的先行先试有很多值得全国学习的地方。他还建议,大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借助香港国际水平的资本市场、深圳的科技与金融创新能力,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基础,建设金融、创新、高端制造三位一体的世界级湾区。
新闻推荐
文/羊城晚报记者孙磊图/受访者提供“金属,陶器,鸟的羽毛/无声地庆祝自己战胜了时间。”辛波斯卡这句诗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