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匠人陈荣鸽。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 文/图
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声、嗡嗡嗡的烈焰焚烧声、吱吱咔咔的砣钻打孔声……在一曲奏鸣声中,一个碎成两半的紫砂壶在一双粗糙的手中复原了。这双手,属于锔瓷匠人陈荣鸽。
锔瓷匠人,跟修伞人、箍桶匠等一样,仿佛是从历史画卷里走出来的职业。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机械工业的冲击,这些传统而古老的职业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似乎显得格格不入,如今市民家里锅、碗、鞋、伞,往往是坏了就扔,很少人想到去修补。但在闹市的角落里,总还有一些手工艺人在继续传承着手艺,顽强地扎根在城市里。陈荣鸽就是这样一名在深圳闹市里的“守艺人”。
锔瓷匠 坚守在繁华都市中
在龙华一个刚刚重新修缮的旧村落中,循着色彩斑驳的碉楼矮墙,记者找到了陈荣鸽的工作室。工作室面积不大,里面挂满了铁锤、铁钻等各种工具,如果你仔细端详,能发现里面的每一件杯、碟、碗、壶都有修补过的痕迹,整个时空仿佛被刻意旧化了一样,总有一种缓缓流淌的沧桑感。
锔瓷,这门手艺可能年轻点的读者都没听说过。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这门民间手艺的写照。瓷器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但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便留着无用、弃之可惜,于是匠人们便琢磨出了一套锔瓷技艺,其中标志性的发明就是“金刚钻”和“锔钉”。用金刚钻打孔,再像订书钉一样打上锔钉,一件破碎的瓷器又重新复活了。
锔瓷在中国分为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陈荣鸽是河北唐山人,从小就对这些耳濡目染。陈荣鸽告诉记者,2015年他爱上了这门手艺,开始到处拜师、不断琢磨,不知不觉成为一名锔瓷匠。如今,陈荣鸽在深圳玩壶圈(紫砂壶)里小有名气,很多藏友把残破的瓷器、紫砂器拿来请他帮忙修复,所以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等待修复的瓷器和紫砂器。
在陈荣鸽看来,锔瓷应该分两层境界:第一层是以修复日常器具为主,讲究结实,能正常使用;第二层是以修复文物为主,讲究做工精美,重新赋予器物艺术美感。在不断的修复器物中,他觉得以前的经历为现在的手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技艺的提升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一个“悟”字道尽了匠人的精髓。
守艺人在寂寞中追求完美
陈荣鸽说自己像蚂蚁一样忙,却像蜗牛一样慢。客人送来的瓷器、紫砂器,都要等上三五天才能修补好。因为他面对的不是用来收藏的珠宝,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机器,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锔瓷让破碎的瓷器、紫砂器复原再生,变换成另一类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作为手艺人,必然要经历一段寂寞的时光,而这段时光既是对心性的磨练,也是对经济基础的考验。所以,城市里的手艺人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这一切全靠自己的意念。锔瓷的收入并不足以让陈荣鸽在这座城市里坚守,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职业:银匠。陈荣鸽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专门经营手工银器。他制作的烟、酒、茶具,都是独自设计,然后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手工器具。
李宗盛在《致匠心》中说:“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在陈荣鸽看来,手艺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完美,只有不断突破,精益求精——这就是工匠精神吧。
新闻推荐
“实战化”演练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线 龙华街道提升森林防灭火一线队伍实战能力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陈欣通讯员陈鑫杨晓)为及时、快速、高效、稳妥处置森林火灾,提升森林防灭火一线队伍实战能力,最大限度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