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历史教师在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选修课《从国外报道看辛亥革命的影响》时,尝试从国外媒体报道的独特角度创设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史料整理运用、以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思路
通过报道还原历史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本课作为初中历史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新探索和尝试。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影响巨大而深远。课本中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斗争和武昌起义。其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难点部分。笔者以“辛亥革命的国内影响”作为主题,进行了一次片段教学的尝试。
本课的主要设计思路包括三点:一是以国外媒体的报道还原历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在全球史观角度下看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归纳、分析和运用,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能力;三是通过课后延伸,初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实证意识和能力。为此,笔者设计了多个小组活动和展示的环节,创设“以讨论促进思考,以交流碰撞火花”的历史课堂。
课堂回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升实证探究能力
导入主题
师:(通过图片展示清朝男子和现代男子在发型上的区别)从清朝男子的长辫子发型到青春朝气的发型,这种变化大概是什么时候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世界影响力。今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辛亥革命前后国外的新闻报道,讨论一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推翻帝制
展示材料,创设问题:武昌起义后,国外报纸是如何评价这场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你对于这种报道是否认可?
材料一:我们已经注意到发生在中国的革命运动,且解释了这一运动是为了推翻残酷且因循守旧的满清王朝。今天我们再补充一点,许许多多的民族主义的反抗分子已经考虑推翻现有政府建立共和国,并且已经有几个省份宣布这项决议。
——法国《虔诚者报》1911年10月29日
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打破枷锁
展示材料,创设问题:从材料二看,国外报纸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材料二:这场运动最大的特点还在于中国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政府早日立宪,如上文描述的学生示威运动在各省都得到了众多请愿者的支持,人们不能再允许请愿书沦为一纸空文。唯一真正反对实现人们夙愿的要数内阁成员了。不过,与内阁相对的还有一个人数众多的议会。
——法国《虔诚者报》1912年1月8日
师: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之久并已日趋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推动中国的政治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革除陋习
展示材料,创设问题:从材料三、四看,国外报纸关注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事实上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零散地出现了,你认为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革除陋习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最近几天,在上海街头,500名英勇的中国人聚集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个接一个地走上高台,当着4000名同胞的面剪掉了他们的长辫。而很久以来,辫子一直代表着臣民们对天子的忠诚。曾经如此珍视自己传统习俗的民族竟然做出此等举措,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法国《小日报》 1911年2月5日
材料四:中国人剪掉了自己的长辫,大学生们上街游行……北京现在拥有一支消防队伍;中国妇女们也开始坐汽车逛街;官员们也不再坐轿子,而是选择出租马车。
——法国《小日报》1912年1月8日
师: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除缠足等法令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辛亥革命解除了束缚人民的枷锁,革命政府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些改变了社会风气,使人民的精神得到了解放。
经济腾飞
展示材料,创设问题:从材料五看,国外报纸关注到了什么事?运用所学,试举例谈谈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五:最近,飞行员勒内·瓦伦在中国进行了飞机表演,这在中国尚属首例。他驾驶“山麻式”双翼飞机在上海原野的上空进行了一番空中表演。我们的一位记者在报道此次活动时称,“该事件极大地震动了中国民众”。
——法国《小日报》 1911年4月16日
师: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三次高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如火如荼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黄兴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
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并展示: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师: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启示是丰富和宝贵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76年前的临终遗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
课后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并整理当时国内报纸中关于辛亥革命的热点话题。
反思总结
扩大史料选取来源创设全面历史情境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本节课完成得比较成功。首先,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对于其时其境的历史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感受,对于辛亥革命的国内影响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史料的归纳、分析和运用,初步培养学生在全球史观角度下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态度。再次,通过课后延伸,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实证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从教学的形式和组织效果看,本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展开行动。这种形式是探究学习开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是史料的选取不够具有广泛性,在来源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因此,教师要更加广泛、全面地搜集史料,为学生创设更全面的历史情境。
新闻推荐
市民体验智慧交通智能设备。如今道路交通畅通的华强北片区。■深圳特区报记者许依妍道路通畅了、乱停乱放不见了……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