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伶仃岛。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邹曾婧
清明节过去不久,在南山区中山公园,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摆满了鲜花和花圈,苍翠松柏之中,分外肃穆。纪念碑正面,是开国少将曾生的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它主要是纪念71年前,在远离南头的一座小岛上战斗牺牲的英雄。这场战斗,是深圳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战斗,这个小岛,名叫内伶仃岛。1950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国民党驻岛守军,换来宝安县全境解放。至此,深圳正式翻开历史新的篇章。
准备宝安县解放最后一战
从蛇口出发,乘坐快艇驶过9海里,就能到内伶仃岛。现在它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了猕猴等动物,只有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此居住。海岛东岸,如果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几处水泥和石头砌成的碉堡,它们见证着这里曾经燃烧的硝烟。
时间拨回到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尚有广东、广西等8地未解放,但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已经土崩瓦解。当解放军南下进军,驻东江地区国民党军队除少数残敌留守宝安县外,其余纷纷逃往中山县和沿海岛屿。当年的10月16日,位于南头的宝安县城解放,10月19日,深圳镇解放,深圳陆上地域迎来新生。但大铲岛和内伶仃岛依旧有国民党军队盘踞。
尤其是大铲岛,位于宝安县城西南方向的珠江口上,离陆地最近。盘踞在大铲岛的国民党军队,依仗着内伶仃岛国民党驻军的援助以及在海上的力量,经常枪击炮击出海捕鱼的渔民,抢劫渔民财物,渔民不能出海捕鱼,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据此情况,解放军两广纵队炮团及时把大铲岛上国民党军队这颗钉子拔掉,为解放内伶仃岛创造了条件。
随着宝安县陆上全境与大铲岛的解放,国民党军队退守内伶仃岛。岛上驻有国民党军队官兵1000多人,舰艇27艘,并有空军支援。1950年3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0师390团经过长途跋涉,从汕头市来到虎门要塞,准备消灭残留在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军队。不久,390团接到上级关于渡海作战解放内伶仃岛的任务。
烈士血洒海疆 立碑志忠魂
渡海作战对从北方南下的部队是一个新的考验。为了尽快熟悉海上作战,390团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泳、摇橹、在帆船上射击、海上自救互救等基础学习训练后,开始一个月的海上大练兵。在渡海作战训练的同时,第130师的榴弹炮团进驻宝安,进行支援战斗的准备。榴弹炮团避开白天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空袭,利用夜幕掩护,将30门榴弹炮悄悄布防到蛇口小南山上,构筑起炮兵阵地。
1950年4月18日清晨,解放内伶仃岛的行动开始。390团从海岛侧后迂回分梯队进攻,一部分战士在濛濛细雾掩护下,驾着帆船,从虎门出发,直插内伶仃岛东湾。另一部分战士驾驶登陆商船向海岛滩头冲击。同时,130师榴弹炮团30门大炮从小南山向岛上猛烈轰击,掩护主攻部队迅速抢滩登陆。面对人民军队的猛烈攻势,驻岛国民党军队纷纷登舰逃跑,来不及登舰的100多人,全部被俘虏。随后,390团官兵再次登上5艘商船,追击登舰逃跑的国民党军队。在伶仃洋上,390团与国民党军队27艘军舰、炮艇两度交战,击沉国民党军队舰艇2艘,击毙国民党军队官兵100多人。国民党军队舰艇无心恋战,狼狈逃往万山群岛,内伶仃岛获得解放。
解放内伶仃岛战斗中,390团毙俘国民党军队官兵200多人,击沉其军舰2艘,取得战斗全胜。但390团有16人壮烈牺牲。当年5月20日,390团在当时的宝安县城南门教场,建立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以纪念牺牲烈士。1995年,纪念碑在南山区中山公园重建。
青山埋忠骨,哀思慰英魂。如今的深圳从边陲小镇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美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深圳人民从未遗忘洒下热血的英雄们。每年清明,这里都会有党员、干部、学生、群众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向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仰与哀思,并重温入队、入团、入党誓言,立志接过先烈手中的革命旗帜,担当起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杨文静通讯员吴凤明)近日,新桥网格中心组织网格员、楼栋长积极宣传发动辖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充分利用网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