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吓村有烧窑传统。
郭喜忠 文/图
在不少地方,地名是组合而成的,争议不断的荆沙市,就是由荆州、沙市组合而成。而深港地区老宝安,有不少村落是组合而成的,甚至有不少地名是直接加“合”字而成,颇受欢迎,很快被大家接受。
在老宝安,几个小村组合成大村,大村另取大名的情况最常见。
先说伏涌变三星堂再变福永的故事。初时,本没有福永这个地名,只有一条河汊,初时叫伏涌(音同冲,广东称呼小河连海以及附近的冲积平地,名词)。河汊流进伶仃洋,旁边有平地,很适合渔农,陈姓、梁姓、庄姓,分姓氏而聚居成三个小村落。他们在这片沃土上共同生产生活,基本没有宗族械斗现象,三姓人共同组织了一个三姓堂(亦称三星堂)来协调宗族事务,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这里江河交接,水陆交通便利,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进出广州的商船,需在附近海面等候、补给,农渔盐商各业均快速发展,官府也要在此设立巡检司,驻兵管理边防民政事务。伏涌之名,不符合官名需响亮正面吉利的取名习惯,而且外地籍贯的官员经常念错成伏yong,所以有年长者建议:三姓居民和谐相处,包容融和、共同发展,这就是最大的福气啊,就改名叫福永吧,幸福到永远。于是,1397年建立了福永巡检司,这是福永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官府的正式文件中。
大浪的横岭始建于明朝。明清时期,卢姓、苏姓、李姓祖先来到这里,建立新围仔、新屋、发牛坑三村,1989年三村合并,因村旁横亘一条从梅林坳一直延伸到坂田的山岭,故取名横岭村。
大浪陶吓村则是另一种情况,老围村分出新围村,然后新老围村一起组合为新的村,名字是新的,但能直接看出新村名与老村名有逻辑和传承关系。
陶吓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年林氏先祖懂得烧砖瓦手艺,从福建来到清湖金鸡岭后,发现此处有烧砖瓦的原料,故在此烧砖瓦,并筑庐安居,当时人称为“窑下”,是老围村。嘉庆年间,该村林礼京赚了一笔钱,其兄弟三人便在老围村南边建起新围村。村人把新老围村统称为“陶吓”。
烧窑制砖瓦,就是烧陶器,所以老村叫“窑下”。新围老村组合在一起,叫“陶吓”,吓就是下,这是直接传承,更明确,而且体现了进步。
至于大浪,则是第三种情况。两地各从原名中取一字,组成新的地名。(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民警送老人回家。宝安日报讯(记者张剑峰通讯员焦雪珂冉梦婷文/图)“警察同志,这里好像有位老人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你们快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