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从教20年来,杨代勇的业余爱好便是阅读和写作,尤喜诗联创作,如今的他将目光聚焦在传承、弘扬楹联文化上。痴迷楹联三十载,杨代勇甘做传统文化的“传薪者”,更愿当中华复兴的筑梦人。
从小痴迷楹联
逐渐崭露头角
杨代勇的伯父能书会画,每年腊月初八一过,伯父就开始为乡亲们义写春联,七、八岁的杨代勇总是一边帮伯父牵对联,一边默读春联上的文字。时间一长,便产生了兴趣。他没有钱买相关书籍,就常常借伯父的报纸杂志和对联书籍阅读,只要发现自己满意的对联,就摘抄下来。1984年,杨代勇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之余,他继续钻研诗词、对联,还积极投稿参赛。1990年,杨代勇投稿参赛的一副春联被湖北广播电台编入《优秀春联集》,这给予他很大的鼓舞,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95年,杨代勇的对联作品在湖北电台全国春联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他到湖北电视台参加了“难忘今宵”颁奖晚会。从那时起,杨代勇在家乡渐渐名声大噪。
2008年4月,深圳市冠华育才学校组织成立了深圳第一家校园楹联社,杨代勇担任楹联社社长兼诗联培训主讲教师,在学校师生中开展诗词、楹联培训20多场,同时还策划、组织开展了两次面向全国的“诗词、楹联”征集大赛活动。2010年,他亲自创作了20余副“红彤彤、韵味浓”的虎年春联登载在《宝安日报》上,赠送给宝安的居民,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紧扣时代脉搏
弘扬楹联文化
杨代勇的楹联创作之丰,获奖作品之多,坚持创作之久,在深圳教育界如一颗闪耀之星。他发现,当前加入宝安诗词学会的会员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不太多。“没有新鲜血液,楹联文化要得到传承很难。”而今市场上,手写对联少,春联印刷品铺天盖地,有些春联不符合对联要求,容易误导大家对楹联的认识,进而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深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宝安区诗词学会副会长,杨代勇和团队积极策划各类诗词、楹联作品征集及展览活动。
2013年6月,杨代勇在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举办“文化茶座”,以猜字谜、现场作对联等方式,深入浅出介绍了中华楹联文化,并分享了自己创作对联的感悟,同时,他建议大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多赏读、多摘抄对联作品,尤其是古今名联,以及每年全国对联大赛获一、二等奖的作品;第二,一定要大着胆子多创作对联作品,同时还要多参加对联大赛;第三,多向对联行家请教,多与同道者交流创作感受和疑惑。
宝安日报记者 邢易知 通讯员 虞朝霞 文/图
新闻推荐
绘王蓝牙手写板突破传统教学 原笔迹手写技术 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教学
绘王新品蓝牙手写板。全国百强展会之一、有教育装备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前不久在厦门举行。作为行业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