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龙华,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第110个国际护士节如约而至。过去的一年,龙华区的护理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健康龙华”建设的最前沿。
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健康护佑健康;他们,聚焦聚神聚力、专责专长专注、提神提速提效,为实现病有良医、疾有善护而不懈奋斗;他们,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与医生并肩战斗、与患者风雨同舟,在抗疫斗争中践行初心使命、播撒大爱无疆;他们,生动践行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生动演绎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奋斗文化。
昨日,龙华区集中表彰一批优秀护理团队和护理工作者(详见名单),激励全区广大护理工作者立足岗位、砥砺奋进,为龙华区全面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再立新功、再创佳绩。现在,我们不妨通过以下三个小故事,走近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他们的坚守感动,为他们的执着感奋,为他们的奉献感念。
龚小玲继续当好护理团队的“领头雁”
2020年4月,在护理行业深耕26年的龚小玲加入龙华区妇幼保健院,担任护理部主任。护理部主任,是护理团队的“大姐”,更是“领头雁”。
质量是护理工作的生命线!龙华妇幼是一所年轻的专科医院,龚小玲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一到龙华妇幼,她就紧“盯”护理质量,全身心投入抓好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工作。结合多年的经验,她注重从管理层面上不断开拓创新,从工作制度、规范编写和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制定到临床实践应用等都倾注大量心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院科两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先后制定《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质量安全与管理手册》等系列护理质量标准及制度,加大护理质量控制的力度,让护士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
“护理部主任不是简单地坐在办公室解决护理问题的。”龚小玲投身于各项护理操作中,积极带头开展优质护理工作,带领广大护理人员强化学习与训练。每周,她不定期下科室跟班,参加床头班交接及护理查房,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严格进行质量化考核,有效促进护理管理更加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我对我们护理团队说得最多的三句话:一是重视病人细节管理,二是评估护理成效,三是学会换位思考。”短短言语,是对护理业务的严格要求,也饱含对患者的仁心和爱护。
面对肩上担子的重量,龚小玲拼命做好这只“领头雁”,常常忙到顾不上家庭,一家三口分三个城市。工作起来,她常进入忘我境地,中午常不回家,在办公室忙碌而过;下午又在忙碌中忘却时间,每当夜幕降临已久,才发现离下班时间已过三四个小时。去年12月,龚小玲的父亲、丈夫双双住院,恰逢由其牵头开展的相关工作处在紧要关头,放不下,龚小玲无法侍奉床前,父亲去世也没赶上见最后一面。
“凭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一路走来已是27年,现在来到龙华妇幼,将继续当好领头雁,带领全院护理姐妹探索出具有龙华妇幼特色的护理体系。”这次,龚小玲获评深圳市2020年度优秀护理管理者。
江静霞用责任与爱心守护新生儿生命
作为一名党员,要处处起模范作用,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护士,要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不忘初心,精益求精。江静霞,从事护理工作22年,是龙华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儿科党支部书记。不忘初心,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需,这是她对党员护士的理解。
“新生儿科实行无陪护专人护理,和别的科室不一样,新生儿科护士面对的是一群还不会讲话的小宝宝,工作量大、风险高、危重病人多、压力大是新生儿科工作的最大特点。”江静霞说,在新生儿科,“二分治疗、八分护理”一点也不为过。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着很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还有超未成熟儿,经常面对漫长的治疗时间、全静脉营养、穿刺困难等问题。自2008年引进PICC置管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以来,江静霞带领团队已为上千名患儿成功开通安全的静脉通道。2019年,她将心电定位技术应用到新生儿PICC置管的尖端定位,可极大提高导管尖端定位的精准性,避免反复在X线照射下来调整位置带来的损伤,为患儿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给药新途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与抢救有着重大意义。当时,这项新技术在龙华区是创新之举。
事实上,江静霞领衔在新生儿科领域开展了不少温情的护理模式,如“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新生儿专科护士对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的前提下,允许家长进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缓解父母压力和焦虑情绪,减少医疗资源使用,缩短住院天数,增加父母回家后照顾患儿的信心和能力,降低再入院率。在这种模式中不断完善病房配置,还开展“袋鼠式护理”,将专业护理技能教给父母,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我们干的是"生命工程",必须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从业22年来,江静霞坦言自己手机从不关机,在处置高难度穿刺、危重患者抢救、突发事件处理时,她总会冲在第一位,只要是科里有需要,不论节假日抑或午夜,她随叫随到。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团队成员要求也不放松。“上班一分钟,就干好60秒”已是护理团队共识。
福城街道区域社康护理团队她们是社区居民的老熟人
既懂慢病管理,又会妇幼保健,还能抢救急救;疫情来了,她们也能“冲锋陷阵”!在龙华区中心医院福城街道区域社康中心,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以赤诚之心和娴熟技能捍卫着居民的健康,是社区“健康守门人”极其重要的力量。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她们和居民结下深厚情谊,是社区居民眼中、口中的老熟人!
这支护理团队共12人,是一群温柔的女性,负责章阁社区社康护理和区域质控工作,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等其他工作。她们年工作量达到5万余人次,实现年护理“0”投诉、“0”差错佳绩;长年扎根社区,她们认识大部分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团队的重点人群,惦记着谁该复诊了、谁该回访了、谁的血压正常了……将女性细心、耐心的优点和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支护理团队迅速“动”起来,物资保障、人员培训、三位一体排查、居家隔离电话随访有序进行。核酸采样工作开始后,该社康作为龙华区第一批核酸采样点,任务重、时间紧,她们没有一句怨言,马上分头参加物资准备、消毒隔离、数据核对、现场答疑,每个成员无不多头运转,交出一份“17天核酸采样8759份”的工作成绩单。
今年,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她们任务又多了一项:半夜接苗,疫苗日清零!除社区、企业的疫苗接种工作外,她们还肩负着富士康鸿观工业园区的临时接种点的接种任务,仅6天时间接种2万余针次。有时,晚上8点收到支援通知,她们二话不说,又紧急奔赴兄弟社康帮忙疫苗清零,接种到半夜12点,翌日一大早又正常上班……满满的排班表上写着无数个加班,还有无法兑现的补休。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她们没有一句怨言,始终坚守坚韧坚强。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她们的回答朴实而有力:“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龙华广大护理工作者将继续挥洒汗水,吸收先进文化凝聚团队精神,拓宽护理格局体现专业价值,提供优质服务增进医患关系,肩负社会责任创造健康福祉,努力为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加油助力、添砖加瓦。
光荣榜
优秀护士(62名)
王灿辉 谭青云 黄春云 李 容 吴春珍 易雪忠
刘 燃 杨旅凤 马 令 李小嫩 张文芝 符 桃
万春兰 黄俊萍 娄夏芳 杨 驰 吴翠红 李仕红
林佩吟 刘美兰 杜 君 杨 芳 张 冰 樊文娜
谢 花 孙晶晶 王 玲 李 军 曾晓红 江 丹
张玉梅 袁 楠 余 叶 马艳琼 罗玉花 纪 敏
吴雪花 陈芳琴 陈 婷 古淑萍 徐 斌 钟浩颖
温嘉慧 李文婷 幸 倩 王晓静 左 巍 周东容
张 艳 叶伟娟 黄胜秋 古丽珊 谢露妹 刘秋华
陈 娟 郑文斯 张水秀 贺明珠 林燕雪 何南萍
张利红 温仕平
抗疫先锋(25名)
郭少燕 魏 笑 郭 冬 李 睿 武忠娇
杨嫦梅 袁 敏 何丽菊 王 惠 鲜宇婷
刘育琼 路 博 吕惠娟 莫亚飞 卓 远
唐 文 梁 艳 郑 环 王 玲 林巧香
尤元惠 廖丽如 贺 惠 陈国荣 刘思敏
优秀护理管理者(10名)
黄晓瑜 江静霞 余春桃 张爱兰 高莉梅
胡 敏 陈余金 龙 梅 付义霞 张国英
先进护理团队(11个)
区人民医院:手外科、泌尿外科、大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上塘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区中心医院:感染疾病门诊、心血管内科、福城街道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田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区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外一科、内二科
护龄满30年护士(10名)
仇成秀 黄为群 江 丽 李妙芝 刘雪梅
张研琳 吴永兰 邓 珊 贺晓露 杨 虹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张春燕
新闻推荐
柳大华与社区居民展开象棋车轮赛。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袁春燕通讯员刘小娟文/图)日前,记者获悉,龙华区体育名家柳大华象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