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本场活动视频
“千百年来,屈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人物的形象地位十分崇高,以至成为偶像,但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形象,他的家庭、感情、人际关系、改革事业为何失败,几次被流放的遭遇却并不广为人知。”5月8日,媒体人李鸿基做客宝安文化茶座,以历史、辨证和文化的视野和角度,生动解析屈原的生平、命运、创作、贡献及其对湖湘文化的浸染、延续与影响。
屈原生平
“莎士比亚在他的代表剧作《哈姆雷特》中向我们提出了生与死的问题。而屈原则更早就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我们的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才能发光?而死亡又到底意味着什么?”李鸿基一开始就抛出了屈原的人生价值这个话题。
李鸿基首先简述了屈原的生平及主要经历。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作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自幼饱读诗书,体恤同情百姓。年轻的屈原得到楚怀王的倚重,出任左徒一职。
李鸿基分析,屈原生活在纷乱的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变得强大,时常攻击六国以求统一。名士苏秦提出合纵,即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屈原积极参与此事,与苏秦一起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怀王成为联盟的领袖。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但屈原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楚怀王坚定和持久的支持,原因是改革触犯了大臣和贵族的利益,改革与反改革发生强烈的冲突,这些人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平伐其功”,说他独断专权自揽功勋,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而楚怀王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挑拨的人多了,楚怀王对屈原也就渐渐疏远,以至将屈原降为三闾大夫,流放至汉北。公元前299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其子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实施妥协苟安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在此期间,上天为人生坎坷的屈原打开了另一扇门。他的诗歌和文学天赋得到淋漓畅快的发挥,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性的杰出人物。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绝望之下,屈原抱着一块石头自沉汨罗江。
“屈原生活在历史文献相对缺乏的战国后期,关于他本人的经历和生活环境的资料并不多,但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屈原的政治改革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也不够。实际上,这决定了楚国的命运,也决定了屈原的命运。”李鸿基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具有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很多相似性,应当更重视与加强这方面的思考、研究与探索。
天才的文学成就:不仅仅是浪漫主义诗人
“屈原虽然仕途受挫,但文学创作成就辉煌,他在文学史上开创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文学史上评价他开创了浪漫主义传统,这是远远不够的。”李鸿基介绍,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也第一次有了“作家”这个概念。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不同学者的考据,有二十余篇,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李鸿基介绍,《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373句,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咏三叹的韵致。李鸿基笑谈,这个“兮”字,活像一只小蝌蚪,游动于字里行间,十分灵动鲜活,有点小可爱的味道。
可以说,屈原所开创的新文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李鸿基指出,对于屈原的作品,光说浪漫主义是不够的,《离骚》作为长篇自传体叙事诗,融合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九章》《招魂》《哀郢》《远游》等作品,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段更是瑰丽多彩,亦魔亦幻,壮观神奇。
■链接
湖湘文化发展源流
“湖湘文化起源上属于中华地域性文化中的楚文化。它的核心思想包含"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它的鲜明特征就是屈原体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端均受到屈原思想的影响。”李鸿基说,屈原思想的内在本质是求索精神,求真、求善、求美,既包含了他不忘初心为真理而奋斗的理念,也包含了他始终如一为理想而献身的品质,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他的“美政”“美人”思想。屈原那时的独醒、自我完善品格,与后来湘人敢为人先、勇于任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一代又一代激励着中华儿女。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湖湘大地早期并没有本土的学问家,湖南精英层面沐浴的是“流寓学问”的光辉,屈原、贾谊、李白、杜甫、刘禹锡、王昌龄、柳宗元等人,便是“流寓作家”的杰出代表。到了北宋道州人周敦颐,他创立了濂溪学派,带领程颢、程颐等一大群子弟开创理学。杨时的弟子胡宏及再传弟子张栻还有理学家朱熹等人,推动发展湖湘文化。岳麓书院千年弦音不绝,三块名匾熠熠生辉,“道南正脉”“学达性天”“实事求是”,成为湖湘学派的精髓。
■互动
观众:我也是湖南人,很早就听过湖湘文化这个说法,湖湘文化有哪些特点?
李鸿基:受湘学经世致用教育的影响,湖湘士子多把人生的成功建立在事功上,即用行动和影响对社会施行治理。追求事功成就,成为湖南知识精英的共同目标。还有热血性格。湖南处于南北对冲之地,七山一水二分田,多山多石的环境,刚性坚硬的地质,迫使湘人选择了倔强才能生存。这正是钱基博所说的:“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湖南人崇尚这种倔强的任事态度,凭借一股子蛮劲,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奋斗着拼搏着,不断创造出一片片属于自己的世界。
湖南人喜欢辣椒,吃辣椒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与湖南人的性格颇为相通。到了湖南,不吃辣椒就很难吃好饭。
观众:湖南人的热血性格,对现代人的打拼有什么启示?
李鸿基:典型的湖南人的性格就是,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决心做坚持做,即使有困难也不放弃。这在湖南人身上特别明显,因为祖宗没遗留什么财富,上天也不给多少馈赠,就只有靠自己努力打拼,认准的事情,就坚定地去做。
屈子的成就与精神浸润、滋养和影响着湖湘文化,在新的历史方位,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湖湘文化如何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如何革故鼎新、重放异彩,这是一道颇具挑战性和突破性,值得人们认真审视和探索的时代新课题。
本版文字: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
摄影:宝安日报记者 宋璐
新闻推荐
让消防安全意识走进千家万户 宝安区消防志愿者服务发展合作协议正式签署
志愿者现场进行消防知识学习。宝安日报讯(记者何冬英通讯员江家贤杨依玉文/图)5月13日上午,团区委与区消防救援大队共同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