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坑以舞麒麟闻名。
郭喜忠 文/图
(接上期)
大船坑之得名,传说是谢氏祖先谢维春为了发展,从福建宁化来到新安县,被廖马留介绍到金鸡岭拓荒。呈现在谢维春面前的是羊蹄山下的丘陵地带,山不高而土质肥沃,北面有一处大水坑,水源充足,是一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山坡上有数条小河流经水围,形成几道曲折小湾,将水围村的小山丘切割成半岛状,像是一个巨大鹅蛋。在“半岛”上合围而建呈长方形的数排瓦屋,像高高的船舱,远看仿佛是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船。高人赖布衣告诉他,这正是风水宝地,大船得水,水涨船高。谢维春决定在此创业,并给自己的村取名为“大船坑”。至于浪口的得名,也有一则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浪口开村始祖吴继旺带着外孙刘子凤,从广东大埔来龙华寻求安身之地,经人介绍,他到大船坑下游查看,发现该地有一山头形状像鱼,正合“大船出海鱼浪口”之意。而此处山下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吴继旺遂在此安家,开基立村取名“浪口”。
新中国成立不久,因要在此地成立一个新的乡,就从“大船坑”和“浪口”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是为“大浪乡”,大浪因此得名。大船坑以麒麟舞闻名,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大船坑客家人几百年来的民间传统喜庆、祭祀活动的主角之一。大船坑麒麟舞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有一种情况是:几个村落组合成新的大村落之后,名字直接带“合”。最典型的是上合村,三合村。
上合在康熙《新安县志》里叫上村。也许是读音相近,也许是因境内流经三条小河如“川”字,上村就变成了上川,一直延续到1949年以前。因为小河多,经常会洪水泛滥,淹没庄稼和农田,所以,村里就请了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王荣华来查勘,商讨解决办法。
王荣华勘察后说,水代表着财,有水很好,但三条河流穿村而过,财被会带走,且容易泛滥成灾,祸害农田。怎么办?得控制住河水狂野的“心”。王荣华选定了一个小河流经的地方,修渠筑坝,将其取名“布心”,意为探制水心。说来也神奇,经此番以风水为名修水利为实的改造之后,河水再没泛滥过,一年四季,瓜果稻菽丰收。
过去的上川附近,分布着八个村:甲岸、流塘、庄边、灶下、凤凰岗、铁岗、布心、牛成。这八个村曾经合并为八合乡。
1949年解放军和工作队进村之后,常常要召集上川乡和八合乡开会。时间久了,慢慢就变成了:通知上合开会。首长言简意赅,工作人员心领神会,大家也都觉得顺口方便,于是“上合”这个名字也就由此产生了。因此,上合实际上最初是由上川乡和八合乡各取一字组成的。后来,八合乡已经解散了,但上川人觉得这个“合”字太好了,它就“一力接过担杆”,继续沿用上合之名,不再改回“上川”的老村名了。
大浪的三合村主要姓氏为黄、钟两姓,黄姓先祖从福建莆田逃难至此,钟姓从紫金搬迁而来。三合村位于大浪南部,原有黄草浪、黄竹径、谭罗三个小村,1951年合并,取名三合村;1957年谭罗村分出后,三合村之名继续沿用至今。
新闻推荐
宝安日报讯(记者何冬英通讯员徐志鹏)新桥团工委近日在宝安中学(集团)第二外国语学校正式启动少先队义工“志愿服务我先行”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