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德卫 (龙岗区教育局)
时至今日,全球化发展已进入困境,人类命运似乎较过去多了一分悲观。但一再体会许倬云先生表现出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我愿意相信代替不良全球化的不应是“非全球化”,即中断或减少国际交流,而是进入修正、减速、调适阶段。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和发展前景才会更光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始终在生长发展。这既令中国人自豪,也是中外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许倬云先生所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即是这方面的大作。作者在序言中说,本书写的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及对于这一过程的解释”。读来深感书中内容如江河奔腾,蔚为大观,在紧要处又有精微透彻的细究剖析,可谓动人心弦、发人深省。
中华文化从远古走来,历经哪些阶段?其实文化演变是渐进的,很多时候并没有清晰的时间界线。由此本书的讲述不同于一般中国通史以政体为界定或以朝代变迁来开展,而是立于时空的高远处,将中华文化的生长置于“万古”和“江河”这漫长时间和广阔空间的统一并行中分阶段讲述:“中国文化的黎明”“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下篇)”“百年蹒跚”。于是,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看着”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思想、组织、制度、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不断丰富,终至成长为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文化体系的过程。阅读中或惊心动魄,或黯然神伤,种种体会,加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才有的独特情感。
中国文化的涵化力为何如此强大?专家们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理论,虽接受程度和影响力各有大小,但让我们在学习和比较中增进了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理解。作者在本书中也致力呈现全面、完整的探究,其中对中国文字所起作用的阐述引起身为语文老师的我的特别兴趣。
在“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部分中,论及当时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气候温和、水土肥美、物产丰足,本足以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但为何最终只能进入中华政治体系?作者以考古资料研究为依据,提出“此中缘故,可能即在北方已有一成熟的文字系统以组织国家”“由此看来,中国文字系统,延续下来的只有一套,南方袭用北方文字并无困难,可能即因中国文字是以视觉辨识字形,不同于拼音字母之因语言而有变化”。之后书中多处提出,中国文字是视觉文字,足以克服方言的隔阂。于是,虽然广土众民,地方性的差异不少,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政治权力可以更迭,文化认同则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各有独立的发展过程,始终无融合的可能。相对来说,中国只有单一书写系统,实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有密切的关系。“有同一文字系统为文化发展的载具,遂能有源远流长的发展。”
虽说这观点似乎很难用科学实验证实,但中国方块表义文字确实是神奇的存在。当继续思考这两者的联系,我们对自己的文字应当会产生更多的情感。
历经“百年蹒跚”,中华文明终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生长、发展,进入了全球化时代。那么,在全球各国各族命运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时代,我们如何自处以及如何与他者相处?如何体现更强大、更文明的形象和力量?这是作者深为关心,进退皆忧的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也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在今天,如果中国人仍以为自己的历史是一个单独进行的过程,将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清楚地认识别人。我们必须调整心态,从中外息息相关的角度认识自己,也认识别处的人类。同时,作者指出,长期独霸的西方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今日也必须有他者提供不同的思想与行为,以匡救其数百年积累的缺陷。
在作者的期盼中,今日以科技文明、工业生产为手段的市场经济,以及国族范围的政治认同,能纳入中国文化的“仁以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学会在互谅互信中彼此扶助,相摛相将,完成人类文明的另一次重大突破。
距本书出版已过去15年。时至今日,全球化发展已进入困境,人类命运似乎较过去多了一分悲观。但一再体会许倬云先生表现出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我愿意相信代替不良全球化的不应是“非全球化”,即中断或减少国际交流,而是进入修正、减速、调适阶段。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和发展前景才会更光明。
新闻推荐
李女士向在五园小学值守的民警阚福生求助。晶报讯(记者谢敏通讯员彭丽)“你们都放心吧!送来及时,孩子没什么大碍!”直到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