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龙华中学三好学生、毕业班代表,谢为民(左二)与老师和同学合影。(摄于1964年5月)
谢为民 文/图
我于1948年3月出生于当时的宝安县龙华乡大船坑村(今新围村)。曾就读于大浪小学(即“虔贞学校”)、观澜中学、龙华中学。
龙华中学创办于1956年,当时只有初中部,规模、名气要比观澜中学小得多。学校建在一个山坡果园上,两侧是布龙公路和龙华河,因学校操场和篮球场靠近龙华圩路边,又常被乡村巡回电影队作为放电影的场地,那时能看上电影是最高级的娱乐。学校的后面是果园和山地,也是师生拾捡柴草和玩耍的地方。龙华河因靠近校园也成了寄宿生常去之处。下课后的傍晚,夏天则跳进河里洗澡洗衣服,冬天则多为捡柴做饭,有时老师也成了学生的伙伴,因为老师家属也是要烧柴做饭的。
龙华中学主要招收龙华、石岩、布吉片区的学生,还有驻当地部队军属子女学生。我从观澜中学转学至龙华中学,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并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学习则进入更规范严格的阶段。因为已慢慢接近初中毕业和中考,学习也变得自觉和紧迫。
读初二时,校长是刚从观澜中学副校长职务调来的陈贤衡,他太太是我们的历史老师。还有温平(语文)、刘振光(数学)、侯端尧(历史),曾环国(政治兼班主任)等一批资深老师都是大学或中师毕业生。他们对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师为表让我们受益匪浅。当时最感动的是老师家访,曾环国老师曾到过我家几次,鞭策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体育老师邓云生在教学和组织体育运动方面也很有成绩,学校的女子篮球队也小有名气。
龙华是革命老区,革命传统教育也不可少。我们学校前不远处建有一处革命历史纪念碑、纪念亭。纪念亭兼作深圳至龙华、观澜的客运班车停靠站,朱红色的两根柱子写有一楹联:“烈士牺牲为党为民为祖国,忠魂不朽建碑建史建丰亭”,我久久还记得。纪念碑的座基方格内镌刻着一串串烈士英名,并注明籍贯、身份,不少还是归侨青年,让人肃然起敬。学校还经常请当年的游击队、武工队老战士给师生讲战斗故事,我曾亲耳聆听了武工队长何富儒讲述烈士事迹的报告。还有抗战时期东江游击队阳台山下白石龙村转移文化名人的故事,师生们都听过多遍而耳熟能详。
这一时期也看了不少电影,如《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李双双》《地雷战》《渡江侦察记》等等。历史课老师向学生讲述小说《红岩》中江姐的故事,引导学生学英雄赞英雄。
那时“一专多能”是学生的奋斗目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意识也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记得当时数学教学特别增加了“农业会计”科目,就是为了未能升高中或中专的同学回乡时有一技之长,事实上在毕业后的发展中都很实用,多数同学都有很好的发展。
总之,三年的初中学习让同学们成为乡村里有文化的人,相信知识,相信科学,并有了个人发展的基础,不少学子或升学,或就业,或回乡等都找到自我发展的正道。毕业时,毕业班全体同学在班主任曾环国老师的带领下,多次上阳台山砍柴卖给供销社筹集了一笔钱,捐赠了一套学校舞台绸缎布幕作为留念,那时已算尽力了。毕业了,同学们就各奔前程。
(谢为民,深圳本土人,医务工作者。1968年8月毕业于广东省卫校,从事医务工作40年,先后任检验师、科室主任及大鹏医院、龙华医院、宝安区中医院院长等职。出版自传《真情七十年》。)
新闻推荐
宝安家庭秀厨艺 营养健康又可口 宝安区全民营养周暨中国学生营养日家庭健康技能大赛暖心上演
宝安区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家庭健康技能大赛现场。晶报讯(记者柯季通讯员晏瑞琳/文、图)5月20日,由宝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