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为宝安吸引人口的最大“磁铁”。
从2010年到2020年,宝安新增常住人口183.76万人。
人口是最重要的国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日前,《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数据显示,宝安区常住人口为4476554人,居全市之首,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83.76万人;15-59岁人口比重高达82.45%,居全市第二;全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15年提高至11.42年。多项数据较十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
睹终知始,“七人普”数据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反映;见微知萌,从中也能看到下一阶段发展的趋势。
制造业成为吸引人口强磁力
10年常住人口变化,更多是人们“用脚投票”的结果。
从2010年到2020年,宝安新增常住人口183.76万人,在全市的人口占比由25.32%提升至25.49%。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杨海波博士分析指出,宝安的人口吸引力最主要来自制造业立区的战略,来自宝安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两个坚定坚守”。
制造业是公认的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分析深圳“七人普”数据可以发现,常住人口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新增人口位居前三的则是龙岗区、宝安区、龙华区,三区均以制造业取长,而宝安则尤以制造业的强大闻名。
坚持制造业立区,是宝安的长期战略。从改革开放早期引进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到进入21世纪后多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宝安一直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近几年更是提出要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2020年,宝安已拥有超过5万家工业企业,第二产业绝对值达1858.35亿元,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宝安吸引人口的最大“磁铁”。
支撑着制造业成为宝安人口和经济增长最稳定之锚的,是宝安对制造业的“情有独钟”和不遗余力的支持。近10年,从敲响全国“农地入市”第一槌为制造业发展大幅拓展空间,到全国首创“工业控制线”为制造业发展明确用地保障,再到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五星级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示范基地、发布全国首个县区级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宝安在推进审批服务一体化改革、企业合规经营、出台“1+5+7+n”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始终将制造业作为服务的重中之重,并将其作为“立区之本”予以最强有力的支持。
最近几年,全球最大会展中心在宝安落成,连接珠江东西岸的深中通道在宝安与中山之间加快建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带来了多重利好,坐拥“湾区核心”和“深圳"西协"战略桥头堡”区位优势的宝安吸引力更加强劲,并直接体现在宝安对人口的虹吸上。
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
首先要具备“人才红利”,才能释放“人才红利”。
一般认为,15-59岁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深圳“七人普”数据显示,宝安区除人口规模全市第一外,15-59岁人口比重还高达82.45%,占比仅次于人口体量远落后宝安的光明区,总量高居全市第一。
庞大的人口规模、人才规模,能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发力,为宝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能。杨海波解释说,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需求,从生产角度看,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能创造出新业态、新动力;从需求角度讲,满足人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更强。因此,他认为“用脚投票”的数百万人,毋庸置疑是宝安发展的“人口红利”。
这份巨大的红利已体现在宝安上一阶段的发展上。宝安区历年经济指标显示,2013年宝安(已分出光明、龙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614.09亿元,而2020年已增长至1289.75亿元,足足翻了一番有余;规上工业增加值则由4822.83亿元增长至7393.6亿,其余多项经济指标亦保持相似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人口的集聚既在拉动消费,也在促进着城市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着宝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一“发展”当然是联动的、双向的、相互促进的。
与2010年比,宝安的常住人口增加了183.76万人,宝安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由10.15年提高至11.42年,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增至24203人。从经济产出来计算,2010年宝安(不含光明)地区生产总值为2342.12亿元,2020年宝安地区生产总值已增长至3846.87亿元,10年也增加了1504.75亿元,人口红利与经济红利双双体现。
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力需要党委政府加以引导、培育。
一方面,宝安从人口的管理服务着手,搭建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的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将管理、服务下沉到社区,同时持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社区优化调整等工作,既在提升管理治疗效能,又为全体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另一方面,宝安也持续为各行业人才在宝安施展才华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包括举办全国率先探索构建了工匠技能人才量化评定标准体系、启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宝安人才园、设立全市首个“海归岛”、连续多年统筹开展招聘大会、连续举办7届创新创业大赛等,全方位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到宝安的经济建设当中。
围绕人口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关注人口的大势,才能解决未来的大事。
4476554人见证并经历了宝安上一阶段的迅猛发展,也是宝安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和根基。杨海波分析指出,宝安依然拥有丰厚的人口红利,但也正以不是全市经济和财政最好区的身份,服务着全市最多的人口,需要承担的公共服务无疑也是存在压力的。
“十三五”期间,宝安将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发展民计民生事业,全面优化全区学校、医院、养老、住房设施布局,基础教育学位5年翻了一番,病床数比“十二五”末期增加四成、公共住房筹集量5年增加4倍,创办了全国首个纯中医治疗医院,全面铺开城中村综合整治,全域消除黑臭水体,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更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可感、更有成色。
当前,宝安区“十四五”规划任务尚未最终明确,但已明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新增23.74万学位。仅在今年内,宝安将大力推进“16+11”所学校新改扩建,高标准推进“9+3+1+N”所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居住用地供给,全区首家高校、全国首家空海救援医院等优质项目正向大家走来,宝安正用行动证明“人口大区必须是民生大区”。
就业是最大民生,也是人口作用于地方发展的最重要路径。宝安抢抓“双区”建设和前海“扩区”重大机遇,围绕“三个定位”和“三项重大使命”作出了多项战略部署,正在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1+2+6”现代产业体系,今年将推动8个“平方公里级”片区升级改造,组织开展第二批10场重大项目与空间资源对接会,引进亿元项目20宗、10亿元项目10宗。一系列措施,将促使更多新业态、新岗位在宝安诞生,同时为各式各样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进一步引导人力红利为推动智创高地引擎功能更加强劲提供助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向未来,宝安还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创新能力的强化提升等方面作出了诸多部署。例如,宝安今年将加快建设湾区国际人才创新港,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0名、创新创业团队10个;将“宝安工匠”评选覆盖面扩大到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培训新型学徒制学徒2000人;支持先进电子材料院组建国家集成电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广东省先进电子封装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作,为推动宝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宝安日报记者 陈董成/文 刘安邦/图
新闻推荐
昨日,桃花源智创小镇举行开园仪式,一期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据悉,项目后续二期、三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整个项目计划2025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