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症状群,发病率高,是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心衰的临床表现早在《内经》中便有记载,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曰:“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揭示了心衰传变的急骤与病情的凶险。历代中医名家认为,心力衰竭的病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气虚是根本,血瘀水肿为标,且气血水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刘超峰教授表示,中医在治疗心衰时可参照西医诊断类型、原发疾病的不同,分别予以针对性的辨证施治,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则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心衰的稳定期多见“气阴两虚、心肺气虚、心脾不足、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阴阳两虚”等证,以中医治疗为主;急性加重期多因各种诱因引起,可见到“痰浊壅肺、心血瘀阻、阳虚喘脱”等证,此期病重应配合西医治疗。针对原发病的不同可选择有效验方、古方或根据药理作用选加药物治疗。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贯注从防到治的理念,除了因人因时因地外,还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疾病演变规律及特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治疗心力衰竭在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
刘超峰教授说:“治疗心力衰竭应把握温阳适度、养阴不腻、活血不凉、利水不攻、祛邪勿忘正虚、扶正关注邪实的用药要点。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求一方一药而全其功。一般应分清缓急,辨识轻重,谨守病机,审辨阴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祛邪,补泻适度,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刘超峰教授认为,中医药通过补益心脉和其他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同时通过泻肺、利水、逐水、化瘀泻其有余,扶正祛邪,恢复心脏的动力,使泵血正常。中医药治疗可以全面的改善心衰的复杂症状,同时可以改善心肌收缩力、血液循环的动力学、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等复杂的病理生理功能,也能改善心肌缺血、微循环障碍等病理因素,更可以改善心理认知、神经衰弱、失眠和慢阻肺等问题,特别是在心房纤颤等预防环节展示出优势,可以让心脏更有动力。
宝安日报记者 杨林
新闻推荐
“咳嗽、打喷嚏时不用手帕、口罩、手肘遮住口鼻;在电梯内大声打电话、刷抖音,已知有人即将乘梯,不帮忙按键或让对方吃"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