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救治,日前跑半马晕厥的患者已顺利出院,未遗留后遗症。
近段时间,深圳大学总医院已接诊两名热射病患者,病情均十分危重。深大总医院专家提醒市民,岭南湿热天气易引发热射病,市民需注意自我防护。而“失温”则是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比赛事故中被反复提及的词语。深圳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宋志提醒,户外天气多变,若决定参加户外运动比赛或者旅行,在出发前有必要了解关于“失温”的知识并做好准备。
A
中年男子跑半马晕厥多器官受损
“我啥也不知道,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了。”近日,一名中年男子在深圳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时,突发意识障碍、四肢抽动、全身发热,被120紧急送到深圳大学总医院救治,其肝脏、肾脏、心脏、胰腺等多个器官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头颅CT提示重度脑水肿。经救治,日前患者已顺利出院,未遗留后遗症。
跑了十几公里突然倒下
患者张明(化名)是一名“跑马”爱好者,40多岁的他近3年来已经跑过十几次全马。这一次,他专门从四川到深圳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比赛当天,他感觉没有任何异常,跑了十多公里后,突然晕厥倒下,四肢抽动、全身发热。被120送到深圳大学总医院时,他的神志处于深昏迷状态,体温39.4℃,心率130次/分(正常心率60-100次/分),呼吸频率25次/分(正常呼吸频率12-20次/分),血压77/40 mmHg(正常血压120/80mmHg),抽血化验提示其肝脏、肾脏、心脏、胰腺等多个器官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头颅CT提示重度脑水肿,病情十分危重,生命危在旦夕。
急诊科医生首先进行充分抢救的同时,立即请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宋志会诊。宋志凭借多年临床救治经验,准确判断该患者为热射病,并第一时间将患者转入ICU进一步全面抢救与治疗。
在宋志全程指导下,ICU救治团队有条不紊地对患者实施降温、脑低温保护、镇痛镇静、呼吸机辅助通气、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各脏器功能保护等综合治疗。但患者仍然处于危险之中,血小板进一步下降,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宋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合热射病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严密监测凝血功能、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肌红蛋白等重要指标。随着抢救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患者于5天后各项指标逐渐好转,意识恢复并成功转出ICU。
热射病死亡率可达50%
“跑马”当天深圳最高气温31°C,但张先生回忆说,事发时大约上午9点,他当时感觉体感温度比较高,加上前半程跑得很快,有吃力的感觉。按以前的经验,只要调整下速度就好了,但这一次却突然倒下了。“其实我啥也不知道,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了。”张先生感觉很后怕。他说,“跑马”已然成为风潮,自己3年前加入“跑马”行列时,本来是抱着健身的目的,但跑着跑着就一心追求成绩,总想挑战自己的极限。“毫无征兆地倒下,现在想起来很害怕,以后不知道还会不会再跑了。”
宋志介绍,“热射病”其实就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出现昏迷、晕厥等现象。
热射病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典型性热射病两种类型,前者多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运动而产热过多,后者多见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者,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散热减少所致。热射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包括颅脑、心脏、肝、肾、肌肉等,潜在的并发症包括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症等,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救治不及时其病死率可高达50%。
提 醒
岭南湿热天气更易引发热射病
宋志提醒市民,岭南湿热天气下更易引发各种程度的中暑,包括热射病。炎热天气下,市民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这个时间段外出。其次,应适当减少运动负荷,量力而行,及时充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失去更多的体液。在户外,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
马拉松作为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长距离的竞技运动,对参赛者健康状况和体能储备有较高的要求。宋志建议想要参加马拉松的选手首先要进行一次正规、全面的体检,排除一些基础疾病;其次,需要进行一段时间进行体能储备,逐渐增加跑步量,让自己的身体逐步感受和适应强度;最后,即使取得了参赛权,也要量力而行,如遇身体不适或者其他无法坚持的状况,千万不要勉强自己。
B
关于失温,你需要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
5月22日,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导致21名选手不幸遇难,“失温”是这次比赛事故中被反复提及的词语。为此,南都记者采访了深圳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宋志。
什么是失温?
失温简单来说就是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下,人身体产热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生理机能慢慢变弱减弱,并产生一系列的发抖、意识不清、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冻死。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失温?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性失温,是指在寒冷环境下引起体温降低至35℃以下,体温调节中枢没有受损。比如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呼吸、蒸发或者没有适当保温造成的热量逐步散失。易发于任何一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气候易变的野外,或在旅行者迷路、受伤或食品供给不足的情形下发生。在寒冷的水中浸泡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在水中身体冷却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25倍。如果在10℃的水中,没有热保护装备的人在30分钟后就会失去自救的能力。即使获得救援,浸在水中1小时后,能够生存的机会也微乎其微。还有一种是继发性失温,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并不常见。
如何才能避免失温的发生?
首先尽量不要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其次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反而加速失温。
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一定是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薄薄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一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保持运动状态下皮肤干燥。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立马取出保暖衣物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这样做基本上贴身衣物始终都能保持干燥。
最后,如果遇上大风天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地加速散失。
一旦发现失温该如何自救或者救助他人?
宋志介绍,当身边人出现失温症状时,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们脱离低温环境和加强保护,脱下湿衣服并用被子等将他包裹起来。千万不能进行烤火等急骤升温以救助失温者,需要进行缓慢回温。因为较严重的失温患者身体严重脱水,体液和细胞液浓度升高,身体内的生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如果复温过于猛烈,可能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造成复温休克。
最好可以及时食用高糖的流体食物,例如热巧克力或者糖水。切记不能给失温者饮酒,因为酒精会造成血管扩张,人体血液循环加速,反而加快了热量流失。如果自己不幸在户外出现失温现象,需要做好力所能及的自我保护,比如设法找到同伴,避免单独行动,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可以遮风挡雨的遮蔽场所。
提 醒
提高自己判断环境情况的意识和能力
宋志提醒,户外天气多变,若决定参加户外运动比赛或者旅行,在出发前应配齐并检查装备,出行时尽量结伴,发生意外要及时呼救,或者保持体力等待救援。此外,要提高自己判断环境情况的意识和能力,并做好在危及生命情况发生之前退赛、放弃的心理准备,及时返回,安全永远第一。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张瀛戈)首届“TBC深圳青少年芭蕾舞比赛”新闻发布会昨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实验剧场举行。6位国内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