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单独放,菜叶瓜皮和剩饭;就地填埋堆肥料,庄稼生长都需要;厨余垃圾种类多,肥化处理皆是宝;饭后动手分类装,增加能源减消耗……”近日,龙澜学校小礼堂开启了德育实践活动课,江婉老师对四6班学生讲授垃圾分类知识。现场通过有趣、多元的互动方式,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017年,龙澜学校提出“上善若水,润泽无声”办学理念,以此统领“亲水文化·润泽教育”办学特色的创建工作。2018年,在学校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一项集德育创新、课程创新于一体的PMG校本德育实践课程正式推出。
围绕“水”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课堂中,该校江婉老师对现场学生进行了授课。通过PPT分享,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现状和重要意义,以及垃圾不分类的危害、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大家对校园生活垃圾的分类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们在这种有趣的方式下,都欢欣鼓舞地参与了其中,他们手拿小卡片,兴高采烈地实践着刚刚学习到的垃圾分类知识。从结果来看,大家的分类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了解,该校围绕水文化开发了系列校本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龙澜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要有引领,我们打造的校园水文化要按照水文化体系进行课程建构和设置,不但要将国家课程建设好利用好,而且要根据地方特色,特别是水文化特色来开发我们的校本课程。课程引领更多的是开展社团活动,比如跆拳道、跳绳、乒乓球、舞蹈、音乐、美术、数学的数形结合、语文的整体阅读等,将这些课程开发好,开拓孩子的视野、思维,丰富知识文化体系,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该校主要负责人介绍。
学校构建“三三见九”德育体系
学校积极构建了德、才、身、心四向度教师成长体系,着力打造未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工作室等;积极构建了“三三见九”德育体系,打造了“PMG(实践、浸润、成长)模型视角下的校本德育实践课程”;并积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和孩子一起做”“做孩子成长的同路人”。学生可尽享安心的、柔和的、倾听的“润泽课堂”,还可参加亲水文化节、传统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以及各学科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其中“PMG模型视角下的校本德育实践课程”是课程引航行动的主体。PMG是实践、浸润、成长三个词语的英文首字母。这一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内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体验,从而推动以善为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龙澜学校校长潘新说:“各年级分层实施,分步推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探寻生命之泉,畅游历史长河、文化之海,通过小组合作、主题研究、课堂展示、生活实践等活动感受生命的意义、集体的温暖、自然的可贵、文化的悠远和家国的崇高,推动学生精神生命的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龙澜学校先后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学校、龙华区垃圾减量与分类示范学校、龙华区特色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特色类)、2019年深圳市优秀节水学校等。
龙华新闻记者 张瑜
新闻推荐
1948年初,国民党广东当局发动第一期“清剿”,实行“分区扫荡,重点进攻”的方针,以粤北、南路、兴梅三个地区作为进攻重点,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