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
□ 本报记者 雷丹
高考即将来临,送考的“旗袍妈妈”又将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
孩子走出考场,家长们赶紧迎上去,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题目难吗?考得怎么样?”……
身着旗袍,寓意虽好,但孩子是否喜欢?追问孩子考得好不好,孩子会不会觉得你关心的是分数而不是关心他?在任何一场大考中,有心态的加持才能发挥出实力甚至超常发挥。如何智慧地陪伴孩子走过大考,是所有中考生、高考生家庭都要面临的一道考题。5月28日,深圳市教育局举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就考试焦虑这一话题展开探讨,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给临考的学生及家长支招。
家长不懂考试常识,孩子陡增烦恼
6月进入考试季,家长比孩子更紧张,可你知道有关考试的常识吗?殷飞老师抛出的几个观点可能会让部分家长“招架不住”。
考试常识1: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考的都是过去,而不是未来。
虽然这些选拔性考试对孩子未来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就考试而言,都是考过去的知识积累和掌握情况,取决于孩子过去的努力,所以只关乎过去,无关乎未来。
考试常识2:考试讲求效率,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同样的题型,平时能做,为什么考试时却做不出来了?这可能是孩子没有把握好考试效率。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做同一张卷子,关键在于谁能做得又快又好。
考试常识3:孩子原本是“正常的紧张”,父母的言行举止让孩子从紧张变成焦虑。
影响考试的三大因素:实力、心态和运气。运气对考试影响不大,心态的好坏决定了孩子能不能把实力都发挥出来。而孩子的心态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常常是“好心办坏事”。
殷飞老师表示,面对孩子的大考,家长们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如果家长用违背考试常识的言语、观念跟孩子交流,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孩子的紧张演变成考试焦虑。
孩子大考的家长群像,哪一种更像你?
1.谨小慎微,唯恐自己做错了什么,影响孩子;
2.紧逼“盯梢”,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不放心;
3.始终不满,认为孩子没有尽力,不够上心;
4.一贯如常,陪孩子静静地面对挑战。
临考前,“正常的紧张”刚刚好
你属于哪一类家长?你觉得哪一种状态是最好的?有家长认为,“一贯如常,陪孩子静静地面对挑战”是家长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孩子最好的“助攻”,但殷飞老师却表示:不一定。
殷飞老师做过一项针对中高考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真正感到焦虑的考生只有15%左右,有很多孩子错把紧张当成了焦虑。
“适当的紧张在中高考复习中是必需的,很多人考不好不是因为焦虑、紧张,而是不紧张导致的。”殷飞表示,有40%的学生反馈的考前状态是:“面对重要的考试,我也想努力,但是我却努力不起来,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实际上,这样的“不紧张”与盲目会让孩子像一只无头苍蝇 ,备考状态不佳。这时候,家长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帮助者,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之后,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能支持、推动他完成备考计划。
在殷飞老师看来,最好的考前状态应该是“正常的紧张”,能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备考的效率更高。然而,很多家长分不清孩子是“正常的紧张”还是考试焦虑。
如何判断孩子是“正常的紧张”还是“临考焦虑”?殷飞老师说,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孩子能不能正常吃饭和正常睡觉。如果孩子胃口差一点,饭量少了或有点挑食,那只是“正常的紧张”;如果孩子出现胃痛等症状,或者无法正常学习,那属于焦虑,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真正焦虑的孩子并不多,一般学生的考试紧张就像长跑时枪声响起之前,有一些忐忑,但到了赛道上跑出50米至100米之后,就会进入正常状态,考试也是这样,这都属于"正常的紧张"。”
做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助攻”
有家长认为“一考定终生”,喜欢胡思乱想。对此,殷飞老师表示,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实力、考试有理性的认识。临近考试,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逆袭,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超出自身实力的过高期待。
临考前,家长的情绪和家庭氛围将会是孩子最好的“助攻”。殷飞老师给出的建议是:
家长首先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中考、高考固然重要,但要是整个家庭都围着孩子团团转,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关注,也会让孩子压力倍增。同时,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比如妈妈穿着旗袍送考、提前预订考场附近的酒店等,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孩子不喜欢的仪式感没必要去做,从容笃定地走进考场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比如说,有的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而有的孩子却把家长的陪伴看作“盯梢”,希望与家长保持一点距离。“每一个孩子的期待都不相同,因为,即使父母是同样的状态,孩子的感受也不同。”
家长要接受孩子一些无伤大雅的变化。面对考试,孩子的情绪甚至习惯或多或少会有些改变,比如不想洗澡,比如晚睡,甚至突然对父母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包容、理解孩子,不要过分紧张,顺其自然就好。
接纳孩子个性化的需要。只要孩子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家长可以适当满足孩子。比如在饮食方面多给孩子一些选择。但如果孩子提出想看电视放松一下,家长的态度应该如何?殷飞老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高三同学提出想看网球直播,爸爸答应了,还陪他一起看。这个过程让孩子得到了放松,同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充分信任他的,备考起来更有动力了。
考生要做到“四个相信”
“当考试只剩下最后几天时间,当实力无法突飞猛进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殷飞老师还向备考的同学们分享了他的“四个相信”:相信老师、相信过去的努力、相信潜能、相信时间。他的自身经历验证了这“四个相信”。“不要急于寻找其他备考的捷径,你当下想到的方法就是最好的,重要的是想到并能够做到,备考的每一天都有计划并落实,这就是最好的备考状态。”
殷飞老师认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不仅仅是拿到一个高分数、考上一所好学校,而是通过考试让孩子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他表示,对中高考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通过中高考能真正“醒悟”过来,才是考试的意义所在。家长则要帮助孩子完成“悟考”这个过程,这可能是考试成绩之外的更大收获。对家长而言,陪考也是“悟考”。
新闻推荐
小克鲁伊夫回归巴萨,卡洛斯·格拉内罗任主教练 深足六年第八帅执教履历最不起眼
▲深足新帅卡洛斯。深足俱乐部供图深圳晚报讯(记者林炜航)6月3日,深圳市足球俱乐部与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联合宣布,约尔迪·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