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自疫情防控警报拉响以来,深圳团员青年、志愿者火速反应。仅十余天已累计动员超过15万人次全面进驻各核酸采集点、疫苗接种点等,累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6981项。
这非志愿“集结号”首次吹响,早在去年疫情暴发时,“志愿红”“突击蓝”构筑的防控战线已让人惊艳,更获得深圳市领导公开署名致信的致敬。特区志愿“集结号”为何总能“闻令而动,起而行之”,释放出鼓舞人心的正能量?或许三个维度对“动”的理解能为此作出注解。
其一,“动”得“早”。
深圳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1989年深圳团市委组织19名热心青年开通一条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自此率先开启对志愿服务的探索。1990年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正式成立,此后迅速壮大,鲜艳的“红马甲”成为鹏城大街小巷的美丽风景线,“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列入深圳“十大观念”之一,深入人心。
首次参与疫情防控的香港青年、致拓壹嘉文化传媒(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章佳洁就曾感慨:“来深创业后,总在车站、路口、场馆看到很多穿"红马甲"的人,起先觉得很新奇,后来也被这种志愿精神所感召。”
目前,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208万,占常住人口的15.5%,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960万人次。平日小到交通疏导,大到国家级文体活动都会全员到齐的志愿者,在面对城市疫情防控,更是不缺乏“若有战,召必回;若家园有难,我必须挺身而出”的大爱心境。
其二,“动”得“专”。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深圳志愿服务持续锻造自身建设,特别是2011年深圳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深圳在全国首个系统性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以提供“社会化、项目化、活动型”基础服务为特征的“志愿者之城”1.0版本由此诞生。
2015年深圳完善U站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制度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并培育扶持起一批专业化社会组织,“志愿者之城”向制度化、岗位化、信息化的2.0版本发展。
2017年起深圳团市委又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的3.0版迈进,并在水污染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健康、法律税务等重点领域探索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这为志愿者能快速、广泛且深度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里没有任何恐慌和混乱,一切都井井有条,防疫工作运行得非常顺畅,我们都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来自美国的外籍志愿者Gannet在多次参与深圳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后,对深圳抗疫工作大加赞赏,“这里的治理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其三,“动”得“广”。
在经历了去年疫情防控“大考”后,此次深圳共青团除了第一时间的迅速反应,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个“广”。
除了以往的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此次几乎是最大范围号召各级团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挂点联系基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点。同时,要求团市委机关干部率先行动,且只允许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服从安排,直接参与防疫的常态化工作,成为战疫一线“普通一兵”。
这等于既为基层工作补充了有组织、有能力的志愿队伍,也为深圳志愿服务起到身先士卒的号召引领作用,展现出新时代共青团干部新担当新形象。
深圳“十四五”规划、深圳第七次党代会报告都提出,深圳要打造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升级版”。这也意味着,2021年深圳将迈进“志愿者之城”4.0建设模式,即在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城市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
目前,深圳团市委正在密集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打造“志愿者之城”升级版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步推动深圳市修订志愿者服务立法,实施文明风景线工程,构建志愿者的荣誉激励新体系等。
可以预见,深圳志愿服务事业将继续紧紧把握社会化动员主渠道,激发广大志愿者、市民群众自觉参与的主体意识,从自发志愿、组织志愿、规范志愿,再到引领志愿,竭力打造志愿服务的先行示范样本。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定)今后,深圳社保业务在银行网点就可以办理!6月8日,深圳市社保局召开社银自助服务终端一体化启动仪式,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