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新征程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十方面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服务全国全省大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二五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二〇三〇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发展质量跃上更高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
现代化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
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00公里。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市域覆盖,盘活存量低效土地93平方公里
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
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
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增至8家,出口总额实现全国“二十八连冠”
民生社会事业显著进步
基础教育学位数量增长近30%,高校数量增至15所。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阜外医院等一批高水平医院,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4万套
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用一个月时间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深圳经济增速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十四五”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
创新能级显著提升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部分调控指标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0%
创新驱动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6.4%
绿色生态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
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
新增供应公共住房——≥28万套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0人
安全保障
粮食储备保障能力——270天
“十四五”8个领域重点任务
1
新时代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以综合改革试点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
全面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实现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实施促进人口中长期均衡发展战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建设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高地,稳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
■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建设高效集约的国家物流枢纽体系,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探索全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500亿美元
深化国际经贸和产能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繁荣夜间经济
引进一批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培育1-2家新零售领头羊企业
2
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共建深港澳优质生活圈,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增强“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积极对接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
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
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结构
高标准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打造一批充满魅力的国际化城市新客厅
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
打造全球贸易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300万标准箱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高品质滨海亲水空间
3
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以主阵地作为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重大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聚焦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实施梯度攻关,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
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
■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打造全球服务经济中心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左右
加强工业区块控制线管控,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与连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
■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全面提升通信网络能级,累计建成5G基站超6万个
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高频服务事项实现100%“掌上办”
4
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大力践行“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
加快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全面完成“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开展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建设
丰富推广“城市文化菜单”,实施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
■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加快发展创意经济,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
打造世界级运动活力之城,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
创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推进文化旅游高品质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对外交往能力与文化辐射力
5
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中多元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
新增幼儿园学位12.5万个以上,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公办普高学位11万个
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成2-3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学校
■打造健康深圳
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三甲医院达30家
加强全民健康管理,提升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
完善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
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
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
完善高质量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6
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建设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领军企业,促进绿色产业规模化集聚性发展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工业、建筑、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节能低碳化
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推动环境教育基地和自然学校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国家级自然学校
■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城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1000公里碧道建设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市承载力上限和适宜空间,夯实“四带八片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共治,实施重大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和重要生态廊道节点修复工程
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
7
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城市
加强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要领域立法,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一流法治政府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加大全面普法力度,创建模范法治社会
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8
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
■建设更具韧性的安全城市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安全优质的城市供水,加强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
实施安全发展五年行动,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高风险区域精准治理工程
打造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重特大、综合性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
全力保障食品药品生物安全,食用农产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8%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文字:甘霖 余晓泽
制图:彭宗伟
摄影:周红声
新闻推荐
202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十四五”期间要新增病床位两万张,三甲医院达30家。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医院等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