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燕(左一)在大水坑社区核酸检测现场帮助老人录入信息。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战疫号角再次吹响。来自龙华区5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委(党组)的168名党员干部,组建56个小组全脱产驻点56个社区,统筹开展疫情应对和处置工作。
脱产包干,结对战疫,龙华此举前所未有。这168名党员干部,是抗疫的参与者,也是记录者和思考者。南方日报特推出“包干抗疫·我在社区一线”口述系列,聚焦包干社区支援抗疫小组组长这个群体,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最为朴实的口述方式,讲述他们扎根社区脱产包干抗疫的所思、所行、所悟。
“我一直都是穿裙子、高跟鞋上班,一到社区就换上了长裤和平底鞋。”在龙华区福城街道大水坑社区脱产抗疫10天,一向言行稳健的罗海燕已变得快人快语。
这种直观的改变背后,是大水坑抗疫工作的超常规节奏,也是龙华区民政局包干大水坑支援抗疫小组组长罗海燕从内而外的崭新蜕变。今天,我们来听听她讲述自己的一线战疫的心路之旅。
定位包干?“我们的角色首先是补位,你缺什么,我补什么”
这次下社区抗疫很不同,主要是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包干”,我们支援小组代表着区民政局,要调动局里所有的资源来支持社区,一个是“脱产”,就是要你全身心投入进去。
5月31日开完动员会我就来社区报到,和社区书记了解了基本情况和需求。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民政口还是一些资源的,比如说我们的社会组织、社工。
社区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缺人。这次抗疫,社区工作并没有停,是“两线作战”,所以人手特别紧张。比如社区现在设了10个出入卡口,还准备增加5—7个卡口。一个卡口三班倒,至少需要5个人,而当时的情况是不少卡口只有1个人,上个厕所都很紧张。社区给我报了一个数,至少缺50人。
了解了社区情况,我转身就回局里去,召集我们科室的人,还有龙华区社会组织总会、龙华区社工协会一起开会,达成共识,发出“1天1支部,接力齐抗疫”社会组织抗疫动员令,发动全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抗疫,其中,在大水坑社区就发动了35家,党员100多人。
虽然说我们是“包干”,但事实上,社区队伍才是抗疫主力军,他们比我们有经验,我们支援组的角色首先是“补位”,你缺什么,我给你补什么。比如说,他们前天又新开一个卡口,我马上发动社会组织去支援人手。这几天,我们局又支援了社区12个工作人员。
主动作为?“我们不只是盯着防疫,而是发现社区需求”
如果仅限于补位,那我们的作用发挥得就太有限了。我们社会组织、社工天然的优势就是发现需求、链接资源,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所以,我们就主动去发现社区的问题、需求,而且,我们的视角不只是盯着防疫工作。比如,我们联系了专做应急防灾工作的社会组织智慧海,给社区做了一个全面的风险诊断,把整个社区的风险点找出来,分级分类标注,绘制了一份“风险地图”。
再比如,我们的社工在走访中发现,社区一家叫做兴旺达的线材公司残疾人很多,但职工宿舍的残疾人辅助设施不够完善。我们就带着施工队伍去公司,在职工宿舍现场测量数据,帮助完善残疾人辅助设施。然后,我们还联系了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
同时我发现,大水坑的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没有申请到区里的救助或者补贴。而且,龙华全区有8个社区基金,但福城街道一个都没有。我就想走之前,成立一个社区基金,资金定向给到大水坑,用于对社区困难群体的慰问和关怀。
我们到社区不只是来简单凑人头,我们有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定位。我们来的人少,但代表区民政局,可以把民政口的资源往基层下沉,去改善社区的民生福祉。这也是我和社区党委书记经常探讨的内容。
颠覆认知?“我切身感受到社区的老黄牛精神”
这次包干社区,对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思想冲击。
客观说,这次下社区,我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在龙华街道工作了10年,所以,很快适应了社区的防疫节奏,但是,说真话,我觉得社区好累,感受特别深。因为我真的是第一次全身心投入社区的工作,亲自参与到防疫一线。
给我最大触动的是大水坑社区的党委班子。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社区工作站很多本地人,衣食无忧,工作积极性都不高。
但是这次,我重新认识了社区。大水坑的党委班子,一半以上都是本地人,书记在群里一声号令,大家各司其职,不需要去压,或者做思想工作,每个人都有担当意识。从他们身上,我切身感受到那种老黄牛精神。
这些本地人,不管是干部还是普通一员,他们很认真地在做这份工作,在守护自己的家园,所以,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交流。他们和我提到,社区居委会专职的入职门槛:本科学历+社工专业,有些本地人进不了。因为现在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我觉得,以后可以适当降低学历门槛,把这些优秀的本地人吸纳进来为社区服务。
而这种颠覆性的认知,让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我们干部对社区还不够了解,认知出现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如果不去填补,肯定会影响很多工作的落地。所以,我就在想,要打通机关和社区之间的经络,就必须让机关干部和社区混编作战,比如说我们区级部门可以考虑,把新的公务员放到机关干一年后,就挂到社区干一年,这对上下贯通、锻炼干部、锤炼作风,应该很有帮助。
深入思考?“区级机关与基层社区该如何融合互动”
说到干部下社区,换个角度讲,其实社区非常需要外来资源的支持。说实话,社区班子都想出成绩出亮点,但是他们太忙了,没有多余时间进行宏观思考和创新思考。
前几天,我和社区党委书记去看核酸检测点,途中看到了一片老宅。我说,这么好的资源,你们怎么没有用起来?因为我们在观湖大和村打造了一条特色社工街,所以觉得这种老建筑很有挖掘再造的价值,可以打造特色的文化空间和文化项目。后来我把我们社工街的画册给书记看,他立马说,等你忙完防疫,我带你到社区好好转转,你帮我好好策划一下。
说到这儿,我觉得,有必要说一说区级机关和基层社区如何更好地融合互动的问题。
比如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前是我们民政管的,中心怎么运作,都是我们出大的方案,交给社工机构运营。这次防疫,我去社区党群服务V站,发现他们很灵活,日常运作交给了那些家庭困难的人来值守,他们能从中获得一定的费用补贴家用。
这个做法挺好,我就在想,我们区级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仅仅是要举旗定向,注重宏观,还要给基层留一定的空间,允许他们自主探索。
制定政策的部门没有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实际,这其实还是区级部门对基层社区不够了解的问题。以前很多人习惯性认为区级部门高于社区,是领导社区的。从现在的趋势看,当资源都往社区下沉的时候,社区地位越来越凸显,区级机关应当更多地想怎么服务和保障社区,让社区能够将政策、思路更好地落地。
这个服务和保障的办法,就是我刚说的,我们很有必要把机关的干部不断下沉到社区,既给社区注入新的资源,又能打通机关和社区上下联动的“任督二脉”。
南方日报记者吴永奎黄思华
新闻推荐
6月9日18:15,伴随着高考生物学科目交卷铃声的响起,2021年高考落下帷幕,许多考生轻松地走出考场。家长们也早已聚集在各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