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武钱茁茁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10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发布消息,著名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钱绍武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逝世,享年93岁。作为中国雕塑艺术的一代宗师,其一生追求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现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发展。
钱绍武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担任深圳市南山雕塑院院长,为深圳中山公园主持雕刻孙中山纪念雕像,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孙中山雕像作品,书写了一段与深圳的艺术交往故事。
融汇中西 富有创造
钱绍武1928年出生于江苏有名的钱家大院。他的同族名人有钱穆、钱基博、钱伟长、钱锺书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其父钱学熙是北京大学外语教授,英国文学专家。深厚的家学为他后来从事艺术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钱绍武早年就读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53年公派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59年获艺术家称号并归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雕塑系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学生时代跟随艺术大师徐悲鸿学习的过程中,钱绍武领悟到,所有的艺术技巧,所有真正高明的、真正动人的作品,是真实不虚,是诚恳,技巧则是第二位的,技巧是由于“诚”产生的。这种艺术理念也体现在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中。
钱绍武既有国学根基,又有西学修养,并得俄罗斯艺术之真传,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贯通赋予其作品大气磅礴、沉雄浑厚、诗意盎然、内涵深邃的精神气质。他的雕塑作品既有东方艺术的传统,也包含西方艺术的严谨,每一件都非常有力量。他创作的《李大钊纪念像》《阿炳像》等享誉艺坛,是20世纪雕塑艺术经典。
这位有着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大胆探索,开写生与创作人体艺术之先风。钱绍武认为,塑像是不断咀嚼别人的灵魂,然后通过对别人人生的感悟、体会和同情,把这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一瞬间给表现出来。
从《大路歌》《愚公移山》到《杜甫像》《孔子像》《炎帝像》《李清照像》《徐悲鸿像》等,钱绍武为很多名人、文人与诗人塑像。这些肖像中融汇着钱绍武对他们的命运、身世及社会背景和诗作的独特理解和切身感悟。材料、体量、造型等一切技术手段都服务于所塑造人物的精神内涵。
除了雕塑之外,钱绍武的艺术修养全面,造诣深厚。他的素描、速写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成为很多人学习的范本;他的“钱体”书法极具个性风采、严谨质朴又浪漫自由,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他的绘画充满文人气度。此外,他为多个城市创作的雕塑作品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为城市增添人文厚度。
2011年,钱绍武将自己创作的包含雕塑、书法、素描和国画在内的近千件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校方将永久保存这些珍贵的作品,并设立“钱绍武艺术研究院”以进行中国艺术理论研究。为展现钱老卓越的艺术成就,位于钱绍武老家无锡的江南大学于2008年建成钱绍武艺术馆,永久陈列他的艺术作品。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丘挺告诉记者,钱绍武先生家学深厚,兼通中国的诗词、书法、经学等,他将中国高古造像的意象与西方雕塑语言结合在一起,追求大道至简的艺术美学,删拔大要,气象宏阔凝重,以减塑法启发观众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视野使他擅长将音乐、传统书画、哲思与浪漫的诗意高超地融入到雕塑创作之中,注重迁想妙得的艺术通感,沉郁顿挫的悲悯与芳芬悱恻的抒怀兼而有之,达到一种博大含藏的境界与注重内美的东方意象。
书写与深圳的“艺术情缘”
以雕塑为媒介,钱绍武与深圳也有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钱绍武担任南山雕塑院院长期间,与深圳往来密切。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南山举办的全国性雕塑邀请展《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由艺术评论家孙振华、鲁虹、严善淳等人担任学术策划,钱绍武担任艺术总顾问。
钱绍武在此次展览的评述性文章里对深圳艺术发展给予很高期许。他写道:我在深圳看到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他们锐意进取,思想活跃,他们在这次展览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术素质和敬业精神代表了这个年轻城市的未来和期望。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对钱绍武的逝世表示哀悼。他表示,钱老先生十分关心深圳雕塑艺术的发展。在孙振华看来,作为雕塑家,钱老先生修养全面,国学功底与外文基础兼备,将中西两个雕塑系统融于一体,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他也擅长从中国古代传统雕塑吸取养分,融汇中外古今,改变了中国雕塑的学术格局。孙振华也指出,钱老先生注重雕塑理论的梳理,有独创的雕塑美学理论体系,在学术上亦有丰硕的成果。
新闻推荐
核酸检测结果在哪里看? 打开“i深圳”App、通过微信进入“深i您-自主申报”小程序,都能查到
深圳晚报记者袁晔核酸检测结果在哪里看?疫苗接种记录怎么查?近期,受疫情影响,许多市民在使用“深i您-自主申报”平台时会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