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新作《我们的中国》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在写作《我们的中国》之前,李零用了近8年的时间撰写了另一部大书《我们的经典》。他站在出土文献研究的前沿,为普通读者重新讲解 《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和《周易》这四部名著。他说,这是现代人眼中 “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智慧的书”,也“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他写这套书,意在整理、普及优秀的传统典籍。《我们的经典》和《我们的中国》,有内在的关联。前者通过四部书,解说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后者则是从书斋走向了名山大川,面对一个更广阔、更现实的大地上的中国。
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
《我们的中国》分为四册,各有独立的书名。第一册“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这一册总论中国地理的全貌。第二册 “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这三大旅行家是李零所封,指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孔子周游列国是“宦游”的代表,秦始皇、汉武帝劳民伤财的出行是“巡狩”的代表。第三册“大地文章”,既有山川考察记,也有“家乡考古学”。中国人有家国情怀,最重视“老家”,常常思索老家何在,书中以晋东南为例做寻根问祖的研究,可以看出从纸上到地上的考察功夫。第四册“思想地图”侧重于思想史。“大一统”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国叫“天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漩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大一统”。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从宏观方面着眼,就要思考“大一统”的问题。
中国概念的形成,关键是两次大一统
李零在书中说道,中国作为文明漩涡,既有“中”对周边的吸引,也有周边对“中”的征服,随着周边不断地加入,与“中”融为一体——— “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考古学家们对早期中国的形成已有许多争鸣,不同的学者依据各自的研究和发现,有二里岗“中国”、二里头“中国”、龙山“中国”、庙底沟“中国”之说,问题越追越远,背景的背后还有背景,似乎难有定论。李零认为,“中国”概念的形成,关键是“两次大一统”,第一次是西周封建,终结了三代,夏商周三分归一统;第二次是春秋战国纷争之后的秦汉大一统。
中国太大,内外矛盾丛生,自古已然。西周封建,文武之治,寄托了儒家的理想政治,基础是宗法制。李零说,从西周盛世转为东周衰世,关键在于血缘关系罩不住地缘关系,地缘关系大发展,家和国已经分离,必须有另外一套管法。秦取代周,秦始皇要树立三个方面的大一统:制度大一统、学术大一统、宗教大一统。制度大一统,秦朝很见成效,两千年来有目共睹;而学术和宗教方面的大一统要等到汉武帝时才得以完成,汉武帝是接着秦始皇的事业来做。到王莽时,汉武帝确定的祭祀制度又被废除,官方宗教和百姓信仰完全分开,所以从东汉以来,中国的局面一直是:有国家的大一统,但没有宗教的大一统。这与西方正好相反。 (朗 文)
新闻推荐
综艺劳模何炅忙于推新人 主持完《歌手》总决赛,又现身真人秀《超次元偶像》发布会
若论当下综艺圈最忙的主持人,非何炅莫属。上周六晚,何炅主持了《歌手》总决赛;上周日,何炅现身真人秀《超次元偶像》的发布会...